当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社会用电的快速增长,须通过节能增效减少能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该项目通过一系列低碳节能设施改造和建设,实现了三年内社区人均碳排放强度下降 10% 的目标。同时通过引导居民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提升了社区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期待该项目形成的良好实践经验,可以推广到更多社区,助力开展绿色改造,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人居环境变得更加优美。
作为青岛市“国际会客厅”,奥帆中心零碳社区运用能源互联网、BIM、智慧能源控制系统等技术手段,合理利用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光储直柔、工业余热等技术,构建区域内多能互补、多能联供的新能源系统;引入减碳保险和绿色信贷等金融机制,将人才、土地、资本、劳动、原材料和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升级更新,节能、降碳、宜居、科普综合效益显著,可为双碳战略下绿色低碳社区技术、机制以及运维模式创新提供样板。
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课题组、孙红文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的联合研究进展。
近年来,宜宾市强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将“无废”融入城市文化,将绿色描绘为经济发展的底色,高质量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让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名片,“无废”理念成为全民共识,高质量发展底气更足、绿色发展成效更显。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我国花炮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90%,其中湖南、江西两省浏阳、醴陵、上栗、万载四大花炮主产区贡献了国内80%以上的产量。高氯酸钾是花炮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因其具有内分泌干扰等特征毒性,已被纳入2023年4月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高氯酸盐废水污染问题亟须得到有效治理。
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姜标研究员领衔的上海市科委重点扶持项目《天地一体城市无人机智慧绿色消防装备研制及应用》通过了专家组的综合绩效评价。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油气开发中心马望京等人与清华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关于利用微波处理废旧塑料的最新研究成果。
4月10至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和2025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中交上航局与中新清城环境合作研发的渣土有害物质智能化快速检测系统和新能源无人控藻船成为全场焦点。
2025年4月7日,上海环境正式宣布,联合同济大学共同研发的“飞灰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以下简称“FAST工艺”)获得生态环境部复函支持,标志着这一国际首创、国际领先的飞灰处理技术正式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该工艺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全闭环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垃圾焚烧飞灰处理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
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简称“两虫”)是常见的水介传播耐氯致病性微生物,具有极高的公共卫生风险。2006年,我国将“两虫”列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相关检测方法完全依赖美国EPA1623标准,需使用昂贵的进口耗材与设备,检测成本高达3000元/样,严重限制了在国内的普及与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和人们对生活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垃圾处理费也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环保排放指标越来越严,导致运行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则越来越窄。目前国内的垃圾发电厂普遍采用4MPa/400℃中温中压,全厂热效率约21.8%左右,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
青岛绿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零碳”产业园案例,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光伏发电、生物质锅炉等降碳技术,形成了用能、产能、功能一体化的零碳能源解决方案,建成了集“零废物、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零能耗”的“五个零循环体系”零碳产业园。该园区将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建筑废弃物处置再生全过程零废弃物、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排放,形成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低碳处置再生的系统性集成技术体系。该案例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加大宣传力度,可进行大规模复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