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团队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Advance Decarbonizing Water Management”的综述论文,首次提出“分散式水系统(DWS)-源头分离-低碳技术”三位一体的城市水系统脱碳战略框架。
近期,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双碳技术研究所冯祥波教授团队在能源化学与环境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冯祥波教授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3篇以西京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开发高效水电解析氢催化剂是突破制氢成本瓶颈、加速氢能经济规模化落地的核心路径。异质界面工程可通过电荷重排优化中间体吸附能提升析氢(HER)性能,但三相体系中组分协同机制与“组分界面-性能”构效关系仍不明确,且异质结微观结构的电荷转移与物质传递协同优化策略亟待突破。
近日,在浙江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一项意义非凡的创新成果在浙江农林大学问世。由该校滕晓文、刘震宇等学生团队主导研发的“基于炭菌耦合与智能调控的污水资源化处理设备”,以其独特的“炭菌耦合生物治理 + 智能水质调控”双轮驱动体系,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为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课题组、孙红文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的联合研究进展。
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姜标研究员领衔的上海市科委重点扶持项目《天地一体城市无人机智慧绿色消防装备研制及应用》通过了专家组的综合绩效评价。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油气开发中心马望京等人与清华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关于利用微波处理废旧塑料的最新研究成果。
4月10至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和2025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中交上航局与中新清城环境合作研发的渣土有害物质智能化快速检测系统和新能源无人控藻船成为全场焦点。
2025年4月7日,上海环境正式宣布,联合同济大学共同研发的“飞灰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以下简称“FAST工艺”)获得生态环境部复函支持,标志着这一国际首创、国际领先的飞灰处理技术正式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该工艺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全闭环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垃圾焚烧飞灰处理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
抗生素污染导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沿报告中将抗生素抗性基因列为六大新兴环境问题之首。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使用大国,畜禽养殖行业使用量占比约60%,残留约40~70%最终排放进入环境。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和《北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已将抗生素防控作为新污染物治理重点工作。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廖玉河研究员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报道了一种酸碱协同催化胺法碳捕集溶剂再生的新路径。该研究提出,固体ZrOxHy催化剂可显著提升胺溶液中二氧化碳(CO2)的脱附速率,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表现出2.5倍的CO2脱附增强效果。
汞是一种高毒性重金属,其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易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类健康。稻田是容易发生汞甲基化的重要场所,有传统观点认为,天然有机质(NOM)中的氧化还原活性基团(如酚羟基和醌基)在土壤汞的氧化还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