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协会
昆明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套以数项核心专利为支撑的赤泥固废协同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可以从赤泥中温和提取铁元素并精准制备β型羟基氧化铁,实现“变废为宝”。
近日,清华大学杨万泰院士、陈明森博士团队提出一种创新方法,成功合成了首例酐型纤维素衍生物——苯酐纤维素(PAC),并通过引入氨气实现原位反应分离与溶剂高效回收。该工艺无需催化剂和外部沉淀剂,可将PAC转化为水溶性良好的酰胺铵盐形式(PAAC),进而通过热处理获得水不溶性且耐热、耐有机溶剂的酰亚胺纤维素(PIC)。这一流程溶剂回收率高达90%,避免了有毒有机溶剂的使用,为纤维素绿色加工提供了新策略。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天然“碳库”,每年吸收逾四分之一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效减缓了全球气候变暖。然而,海水持续吸收二氧化碳引发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把这部分已进入海洋的碳,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缓海水酸化,是促进“蓝色经济”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所面对的共同命题。
在这项研究中,首次对运营中的全规模(13500m3/d)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工业废水处理厂进行原位工艺革新。改造后水厂以AOAO工艺运行,强化了内碳源驱动下的脱氮能力,此外系统处理容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曝气、污泥回流能耗和碳源投加方面获得大幅节省。
同济大学蒋正武教授可持续混凝土研究团队近日于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杂志(IF=13.1)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 of alumina on the carbonation reactivity of calcium aluminosilicate glasses。本文第一作者为同济大学可持续混凝土研究团队李晨助理教授,通讯作者为蒋正武教授。
这项研究为水处理膜在低能耗、高稳定性运行方面提供了新策略,在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1A20321、72025401)资助下,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狄子琛副教授与清华大学鲁玺教授团队合作在碳减排与固废资源循环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气-渣协同减排钢铁工业碳排放(Synergistic gas–slag scheme to mitigate CO₂emissions from the steel industry)”为题,于2025年5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杂志上。
2025年7月9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等多单位的研究人员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A modified QuEChERS method for extracting different classes of emerging contaminants in soil》一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改良QuEChERS技术的土壤中新污染物预处理提取方法。
最近发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种解决建筑材料领域两大关键挑战的新方法:高效利用钢渣以及减少水泥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该研究由东南大学的钱春香教授团队完成,探索了将微生物技术与回转式工艺相结合,加速钢渣的碳酸化,从而固定水泥窑烟气中的CO2,并生产出辅助胶凝材料。
近日,国际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在线报道了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邢明阳教授课题组在环境化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Effective Green Treatment of Sewage Sludge from Fenton Reactions: Utilizing MoS2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Recovery”。
近期,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碳中和科学与技术学院)葛林科教授团队与华北电力大学牛军峰教授合作,在环境新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与光致毒性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及2区Top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
该项研究以新污染物为对象,开创性提出以水-环境-健康协同效益(WEALTH)驱动净水生态综合体构建与应用,为全球水安全保障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重要启示和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