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率先在广州建成污泥厂内干化工艺系统21套,污泥干化能力达1344.15吨/天(含水率35%)。率先在广州建成地埋式污水厂9座,营运规模为181万吨/天。率先在国内建成组装式污水污泥处理系统77座,营运规模为110万吨/天,投资成本减少20%,用地节约2/3。
项目团队重点针对矿井水井下原位处理、高效除硬、零排放高通量预处理以及高效脱盐四个关键环节开展了关键技术及装备攻关,研发突破了超效磁盘分离井下原位除浊技术装备、磁混凝沉淀快速除硬技术装备、高通量超滤膜组建及井下集约式装备、高效能反渗透膜污染预测及清洗技术等,建立了“井下原位处理与回用”“井下/井上深度处理与回用”“高盐矿井水分质处理与零排放”的矿井水分质处理与回用技术体系,突破了矿井水原位快速处理难题,解决了高浊高盐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率低、成套技术装备缺乏、膜污染精准清洗难等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矿井水资源化利用与零排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本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中石化各分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及各类高难度难降解石油石化废水,已在全国32个省份实现应用,相关技术产品近3年累计销售达1.2亿元,出口3个国家和地区。
本项目立足于我国量大面广的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聚焦风险诊断、污染减量、风险管控三方面的技术瓶颈,系统开展了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精细识别—高效低碳修复—绿色长效管控”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
“高效折叠滤筒除尘增效技术”适用于电力、钢铁、有色、水泥、新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的粉尘浓度高、排放标准严格的环境除尘、集尘领域。本技术装备能够适应不同工艺流程,从小型工段到大型工业系统,均能实现高效除尘,满足超低排放要求。
针对当前钢铁行业环保管控效率低、智能化不足、多要素协同困难等问题,自2017年以来,项目团队开展了系统性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通过跨学科研究与技术集成,探究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钢铁行业智慧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关键技术及创新解决方案,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本技术适用于不同工况(负荷、温度、污染物浓度等)的焦炉烟道气、推焦/装煤地面站、干熄焦放散气等焦化全流程烟气,以及燃气炉、高炉热风炉、轧钢加热炉等中低硫烟气的相关治理。
适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烟气NOx脱除,以及其他需实现NOx超低排放的新建/改造工程。
本技术可应用于水泥、钢铁行业烟气中的粉尘和SO2的脱除,以及其他需达到超低排放目标的新建/改造工程,技术应用条件包括: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21A20321、72025401)资助下,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狄子琛副教授与清华大学鲁玺教授团队合作在碳减排与固废资源循环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气-渣协同减排钢铁工业碳排放(Synergistic gas–slag scheme to mitigate CO₂emissions from the steel industry)”为题,于2025年5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杂志上。
三元正极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洗水。
本项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篇,技术成果在3家企业成功转化,每年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显著提高了我国焦化企业VOCs治理技术水平,为我国焦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促进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