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推动监测设备和溯源模型的国产化、智能化发展,获得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31项,发表SCI论文4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篇,形成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项,省级标准2项。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大气治理攻关专项以及京津冀地区大气重污染治理工作,源解析成果作为攻关项目的重要结论之一上报国务院,通过第10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团队多次为APEC、G20等重大活动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成功应用于天津、太原、晋中等50多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工作。研究成果在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项目成果创造经济效益总计超1亿元。成果显著提高我国大气污染源解析工作的科技和业务化水平,为我国大气污染源精准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项目已推广应用至全国20多个省市的40多个项目中,应用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流域中,通过一体化水质多参数、原位实时感知、污染预警和溯源分析,显著提高了我国水环境智慧监管技术水平,为我国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精准决策支撑。
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取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和软件著作权16项,获得“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生态环境科技创投大赛最受投资人青睐奖,通过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入选安徽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安徽省新产品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生态环境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
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8篇,编写团体标准2项;成果获得2024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和2024年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并入选水利部《2022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在房山区官庄村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项目、青岛海湾化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预防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等重大工程中应用,三年间在全国十余个省份三十多个城市累计销售与推广应用48台套,销售额6200余万元,利润额1400余万元,显著提高了我国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水平,为我国长期精准监测地下水水质状况、快速应对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提升地下水污染长期风险管控能力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
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5项。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Science Bulletin、Global Change Biology (GCB)、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RSE)等顶级期刊,累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Nature等重要期刊他引超1万次。成果成功应用于生态监测、工业碳排放和农业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碳同化反演系统及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仪器通过直接销售或集成整体方案销售,累计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项目技术为我国实现“碳污协同”治理及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提供了关键的监测核算技术与设备支撑。
目前,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9%以上,危废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企业通过协同减废降本超40%。
同济大学蒋正武教授可持续混凝土研究团队近日于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杂志(IF=13.1)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 of alumina on the carbonation reactivity of calcium aluminosilicate glasses。本文第一作者为同济大学可持续混凝土研究团队李晨助理教授,通讯作者为蒋正武教授。
项目成果包括:授权国际专利1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EI论文1篇、核心科技论文5篇,制定国家、行业标准7项,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二等奖等。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京毓恒码头土壤地下水修复等多项大型工程,近三年销售4亿元。
项目共授权专利31项(含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表论文7篇,参编国家标准1项,荣获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研发的技术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装备目录(2023版)》,并在国发环保新材料(江门)有限公司建成30万吨/年工业固废制备多功能发泡材料生产线。产品已在国内多地进行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我国工业固废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向低碳化、绿色化、高值化方向发展,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助力“无废城市”和美丽中国建设。
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1项,编制了《河湖生态清淤工程技术规程》DB13/T5606-2022等国家和省级工法、省市级技术规范、企业产品标准17项,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经过第三方机构组织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低碱度淤泥固结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技术已成功用于处置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退役叶片和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叶片边角料,共计二百余吨。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和评价,该技术在能耗、尾气处理和回收产品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项目开发的核心设备入选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授权国家专利11项,发表论文3篇(1篇SCI),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群。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应对大规模风电机组退役潮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固废治理技术的进步,有力保障了风电产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
本项目成果获得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发表SCI论文16篇,形成行业标准/团体标准4项,在全国众多大型复杂污染场地进行了推广应用,为我国工业企业有机污染场地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