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规模:设计处理量为70万吨/年,实际处理能力70万吨/年(其中装修垃圾35万吨/年,拆除垃圾35万吨/年)。
电力、钢铁、煤化工行业是众所周知的碳排放大户,同时每年还会产生超过数十亿吨的固废,主要包括钢渣、炉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除部分被综合利用外,仍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填埋堆放处置,既浪费土地资源又易导致二次污染。因此,如何协同实现固废高效资源化处置与烟气CO2高效捕集利用,已成为高碳排行业减污降碳的重大难题。
近期,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双碳技术研究所冯祥波教授团队在能源化学与环境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冯祥波教授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3篇以西京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我国电力、交通等行业排放量巨大,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CO2减排已成为各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CCUS)是实现大规模CO2减排及高值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然而,烟气及空气中碳捕集、二氧化碳高值利用等仍面临能耗高、能量效率低、成本高、规模化应用难等挑战。
开发高效水电解析氢催化剂是突破制氢成本瓶颈、加速氢能经济规模化落地的核心路径。异质界面工程可通过电荷重排优化中间体吸附能提升析氢(HER)性能,但三相体系中组分协同机制与“组分界面-性能”构效关系仍不明确,且异质结微观结构的电荷转移与物质传递协同优化策略亟待突破。
青岛中海环境扎兰屯市畜禽粪污综合资源化利用项目占地面积8767.38平米,共计建设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7处,年产有机肥20000t,黑土地保护2000亩。项目探索了一条高纬度地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在运行期间设备稳定性、发酵项目良好,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运行期间无二次污染产生。
我国工业副产废盐年产量约240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12.4%,这些废盐用途少、经济效益低,长期在工厂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会随着雨水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近日,在浙江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一项意义非凡的创新成果在浙江农林大学问世。由该校滕晓文、刘震宇等学生团队主导研发的“基于炭菌耦合与智能调控的污水资源化处理设备”,以其独特的“炭菌耦合生物治理 + 智能水质调控”双轮驱动体系,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为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超滤、微滤、纳滤和反渗透是水处理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膜技术,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相比,膜处理技术能够有效节省资金,同时降低能源消耗,运营管理也较为简单。中空纤维纳滤膜是功能纤维材料与分离膜技术交叉形成的新型膜技术产品,具有单位体积装填密度高、过滤面积大、占地面积小、成本相对低等优势。由于其制备技术复杂,此前国内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美国、德国、新加坡等的部分优势企业已实现中空纤维纳滤膜产品商业化,正在加速占据国内市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央企示范带头作用,创新开展“我为碳中和种棵树”公益活动,在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面向石油员工、合作伙伴及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并在中国石油自有土地生产基地上,实现碳汇林或碳中和林、井场场站植树造林 4050 亩。该公益活动目前已有超155.3万人次参与,累计募资4697万余元。“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通过积极发动公众,大幅提升了公众双碳意识水平和参与程度,为全民参与双碳战略提供了模式和机制创新的成功案例。
烟气深度治理及余热暖民一体化项目是将工厂碱回收炉、石灰窑等区域的烟气和制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进行余热回收利用,回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社区居民供暖,另一部分回用到公司生产系统,可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碳排放并降低烟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的排放浓度,为全国乃至全球造纸行业节能减排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取得良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应,在大众网、人民网、澎湃、中国纸业等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基于小米生态战略2.0,小米将自己在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工业设计、用户反馈、交互设计进行整合,通过“小米 AIoT+ 数字原生绿色产品价值链”体系,实现贯通“用户 - 工程 - 供应商”的极值生产效率、极致产品效率,降低电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该案例获得多项权威认证及奖项,小米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低碳产品的样板,也为电子消费行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示范,具备了在消费电子和智能家居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