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至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和2025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中交上航局与中新清城环境合作研发的渣土有害物质智能化快速检测系统和新能源无人控藻船成为全场焦点。
2025年4月7日,上海环境正式宣布,联合同济大学共同研发的“飞灰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以下简称“FAST工艺”)获得生态环境部复函支持,标志着这一国际首创、国际领先的飞灰处理技术正式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该工艺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全闭环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垃圾焚烧飞灰处理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
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简称“两虫”)是常见的水介传播耐氯致病性微生物,具有极高的公共卫生风险。2006年,我国将“两虫”列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相关检测方法完全依赖美国EPA1623标准,需使用昂贵的进口耗材与设备,检测成本高达3000元/样,严重限制了在国内的普及与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和人们对生活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垃圾处理费也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环保排放指标越来越严,导致运行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则越来越窄。目前国内的垃圾发电厂普遍采用4MPa/400℃中温中压,全厂热效率约21.8%左右,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益。
青岛绿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零碳”产业园案例,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光伏发电、生物质锅炉等降碳技术,形成了用能、产能、功能一体化的零碳能源解决方案,建成了集“零废物、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零能耗”的“五个零循环体系”零碳产业园。该园区将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建筑废弃物处置再生全过程零废弃物、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排放,形成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低碳处置再生的系统性集成技术体系。该案例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加大宣传力度,可进行大规模复制和推广。
蚂蚁集团通过发布 2030 年净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标路线图,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领导者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坚定承诺。蚂蚁集团在绿色计算技术上的创新,不仅有效解决了大规模集群资源分配、智能流量预测等行业难题,还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为数据中心节能减排树立了行业标杆。特别是在“双十一”等高流量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证明了绿色计算技术的实际可行性和高效性。蚂蚁集团通过开源绿色计算技术,构建了开放共赢的技术合作生态,降低了行业应用绿色计算的门槛,为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生态环境部一项重要举措,有力提升了公众对环保设施的认识,强化了环保企业的责任意识,增进了利益方之间的信任,化解了一度十分突出的邻避矛盾。作为 487 家向社会开放的垃圾处理设施的优秀代表,瀚蓝(孝感)打破传统环境治理设施运行模式,将生态理念、景观设计、科普教育、社会沟通等要素融为一体,同时运用短视频、线上 VR 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公众体验、了解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案例值得借鉴。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深水云脑”底座,构建韧性数字排水管网、“智算中心+污水厂”联合运营示范工厂、污涝协同“一网统管”平台,再造绿色、集约、智慧的深圳河湾生态,实现城市污涝协同治理与智慧化管控。
抗生素污染导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沿报告中将抗生素抗性基因列为六大新兴环境问题之首。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使用大国,畜禽养殖行业使用量占比约60%,残留约40~70%最终排放进入环境。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和《北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已将抗生素防控作为新污染物治理重点工作。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廖玉河研究员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报道了一种酸碱协同催化胺法碳捕集溶剂再生的新路径。该研究提出,固体ZrOxHy催化剂可显著提升胺溶液中二氧化碳(CO2)的脱附速率,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表现出2.5倍的CO2脱附增强效果。
汞是一种高毒性重金属,其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易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类健康。稻田是容易发生汞甲基化的重要场所,有传统观点认为,天然有机质(NOM)中的氧化还原活性基团(如酚羟基和醌基)在土壤汞的氧化还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抗生素原料药(中间体)为化学药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制药工业的基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与出口国,每年生产超过70种发酵类抗生素,然而制药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污染减排问题多年来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