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kkl03iH4Tgs8
https://doi.org/10.1016/j.fuel.2025.134999
近日,新疆大学李建课题组在Fuel期刊发表了有关纤维素催化制低碳醇相关研究工作,论文题目为“Revealing the role of CuMgAlOx catalyst components in cellulose depolymerization and alcohol formation”,该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新疆大学李建副教授。
一、本文亮点
• Cu、Mg 和 Al 的协同作用使醇的选择性提高到 94.3%;
• SOL 动力学模型表现出优异的实验拟合 (R2>0.996);
• Mg 和 Al 优化了催化剂的结构、酸度和甲醇重整效率,提高了醇产率和反应速率。
二、本文摘要
低碳醇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源,适用于燃料和化学工业。 本研究探讨了 CuMgAlOx 催化剂在无氢气条件下的纤维素醇解性能,重点关注其催化机制和动力学行为。 催化剂表征表明 Cu、Mg 和 Al 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活性、表面积和分散度。 Cu 对于甲醇转化和氢解析至关重要,而 Mg 则优化了纳米结构,通过减小 Cu 晶粒大小(从 10.1nm 降至 8.0nm)并增加中等强度活性(314.9μmol/g)。 Al 独特地促进了酸碱二元性,使甲氧基乙醚醇(MOA)的选择性显著提高到 31.1%,通过乙醚化反应(k=6.0h-1)。 结构导向集总(SOL)构建的动力学模型,显示出较强的预测准确度(R2>0.996),动力学表明 CuMgAlOx 加速了纤维素素的分解和加氢脱氧过程,得到了较高的醇类选择性(94.3%)和产率(58.0 %)。 该研究提供了在生物质增值化中的多金属催化剂设计的综合框架,并推进可持续醇类燃料生产技术。
三、本文内容
低碳醇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燃料和化学工业领域。目前,低碳醇的主要合成方法是从化石燃料或生物质中提取出来的。但这些过程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并带来了环境挑战。催化转化纤维素为醇类虽具潜力,但现有催化剂多需高压氢气,面临经济性与稳定性挑战。CuMgAlOx催化剂在无氢条件下表现出高效催化性能,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Cu、Mg、Al各组分在反应路径中的动态作用缺乏深入理解。
本研究通过催化剂表征、实验评估及基于结构导向集总(SOL)的动力学建模,旨在揭示CuMgAlOx催化剂中金属组分的结构调控、酸性位点分布及反应网络机制,为生物质高效转化与可持续醇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Cu作为催化核心,不仅驱动了甲醇转化为氢气,提供了还原气氛,同时选择性地促进 C–O/C–C 键断裂,其纳米级分散性使醇类初始选择性达到76.5%。Mg主要起结构调控作用,可使 Cu 晶粒尺寸减少 21%(从10.1 nm降至8.0 nm),并显著增加了比表面积(从 11 增加到 89 m2/g),增强中等强度酸位(314.9 μmol/g),从而促进β-1,4-糖苷键的断裂。Al主要起电子和酸性调节作用,形成双功能酸碱位点,通过优化醚化反应(k9=6.0 h-1)使甲氧基醇(MOA)选择性达到31.1%,并通过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稳定了Cu物种。 CuMgAlOx的三元协同作用实现了催化平衡的最优化:Mg减缓了Al诱导的Cu聚集,而Al则抵消了Mg对孔扩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 208 m3/g 表面积、487.2 μmol/g 酸性以及优化金属分散性的层级结构催化剂。这一协同作用使得在58.0%的醇产率和94.3%的醇选择性,显著超过了单/双组分催化剂的效率。动力学分析表明,纤维素分解(k4=2.6 至 4.7 h-1)和脱氧水合反应速率(k6=0.7 至 5.6 h-1)相比单独的CuO系统显著增强。这些研究成果为多金属催化剂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强调了结构调控(Mg 介导)、电子效应调节(Al 诱导)以及活性中心优化(Cu 作用)三者之间的关键协同作用。
图1. 四种催化剂的表征。 a. XPS ; b. XRD ; c. H2 -TPR; d·NH3 -TPD ; e. Py-IR 光谱; f. N2 吸脱附曲线。
图2.四种催化剂下纤维素转化特性。 a. 6 h的转化情况; b.6 h下的产物选择性分布; c-f. 各催化剂作用下纤维素随时间变化的转化特性.c. CuO, d. CuMgOx, e. CuAlOx, f. CuMgAlOx.
图3.使用 SOL 方法构建的动力学模型反应网络
李建,热能工程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生物质能利用方向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碳基大分子(生物质、固废、塑料、煤)向高附加值小分子热化学转化;低附加值碳基小分子催化转化制备高端化学品技术研发;碳基资源热化学转化装备开发等。在Green Chemistry、Combustion and Flame、 Energy & Fuels和 Fuel等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