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借鉴和推广先进经验,加速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对理事会成员单位产出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案例进行了总结凝练,形成了《2024年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案例集》,现予发布,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和交流使用。
拨投结合布局产业化公司,加速CO2矿化利用技术成果转化
案例来源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应用场景
化工、钢铁、电力、水泥等高碳排行业矿化制新型建材
案例简介
电力、钢铁、煤化工行业是众所周知的碳排放大户,同时每年还会产生超过数十亿吨的固废,主要包括钢渣、炉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除部分被综合利用外,仍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填埋堆放处置,既浪费土地资源又易导致二次污染。因此,如何协同实现固废高效资源化处置与烟气CO2高效捕集利用,已成为高碳排行业减污降碳的重大难题。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联合同济大学教授团队,依托高校团队10余年的技术攻关成果,开展大宗固废矿化CO2技术中试放大及产品开发,形成“核心技术+成套装备+关键药剂”综合解决方案。
本技术固废原料范围涵盖各类工业固废和城市固废,可利用各浓度、分压、温度下的CO2烟气,全套工艺CO2利用率接近100%,CO2固定率可达15%以上,固定每吨CO2能耗降低75%,矿化反应压力减小至现有技术的1/3,反应时间缩短3/4;矿化产品性能强度提高50%以上,成本降低至少30%。
通过长三角国创中心拨投结合重大项目团队研发经费(1500万元)和集萃功能材料所配套研发经费和实验研发平台等资源共同支持,组建产业化公司苏州同萃碳中和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商业化转化,目前已建设完成国内首个煤化工行业万吨级CO2矿化示范项目和钢铁行业矿化百万平方矿化板材示范产线。该项成果已申请30余项发明专利,围绕技术底层原理、核心装备、工艺流程、反应制度、应用场景等形成了完整的高价值专利技术壁垒。
目前,集萃功能材料所及产业化公司已选择长三角工业集聚区开展产品技术试点应用,打通了多地多源固废的协同作用壁垒,在安徽合肥建成了国内首个万吨级大宗固废二氧化碳矿化制备全固废建材循环示范基地,完成了产线操作、安全、质量等的标准化覆盖,实现年处置固废≥100万吨,固定工业烟气CO2≥20万吨;在安徽芜湖建成了钢铁行业矿化百万平方矿化板材示范产线,实现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