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 聚焦高效低能耗碳捕集与矿化,助力重大应用场景碳中和

为借鉴和推广先进经验,加速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对理事会成员单位产出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案例进行了总结凝练,形成了《2024年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案例集》,现予发布,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和交流使用。


聚焦高效低能耗碳捕集与矿化,助力重大应用场景碳中和


案例来源

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浙江大学)等

应用场景

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案例简介

我国电力、交通等行业排放量巨大,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CO2减排已成为各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CCUS)是实现大规模CO2减排及高值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然而,烟气及空气中碳捕集、二氧化碳高值利用等仍面临能耗高、能量效率低、成本高、规模化应用难等挑战。

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经过多年产学研攻关,攻克CO2高效低能耗捕集技术、可再生能源驱动的高效CO2催化转化及工业固废矿化的多元C02利用技术、绿色甲醇燃料多元化利用及应用示范等,建立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多元化利用关键技术体系。开发的新型复合胺吸收剂及低能耗碳捕集工艺,实现捕集率≥90%,捕集能耗≤2.4GJ/tCO2。工业固废高效矿化制备高品质纳米碳酸钙,实现碳酸钙产物纯度≥95%,粒径≤100nm,符合相关标准中工业微细活性沉淀碳酸钙一等品。开发直接CO2矿化加气混凝土技术,实现产品活性组分固碳率≥150kg/t,符合砌块的性能要求,同时大幅降低了养护过程高温热耗。绿淳青瓷窑炉项目实现了将青瓷全生产周期碳排放降低30%的显著效果。

1.png

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将低能耗CO2两相吸收剂及胺逃逸控制装置应用于工业示范,研发的绿色甲醇燃料实现了亚运会主火炬的首次应用,合成的绿色燃料还在道路车辆、内河船舶、青瓷窑炉等实现应用。目前,建设万吨/年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万吨/年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砌块技术及百吨/年绿色甲醇制备技术验证平台,推动了CCUS技术示范并走向规模化应用,为我国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