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子刊上发表成果,为锌 - 空气电池提供了新型高性能催化剂。研究小组采用界面锚定策略,实现了高纯度双原子铁催化剂的构建,发现单原子间距对催化活性有重要影响。新的高效双原子铁催化剂在 Zn - H₂O 电解液中氧还原反应速率常数为 12.21cm³s⁻¹,超过了贵金属 Pt/C(6.71cm³s⁻¹)。在双原子铁催化下制造的 Zn - air 电池充放电稳定性更高,maxpowerdensity 达到 190.6mW/cm²。
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仿生可降解复合薄膜,其高强度、高阻隔性和优异的光学性能,为食品、药品等包装材料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
近日,环境研究院胡新明教授、杜林教授,山东蓝想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强,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Kim Daasbjerg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Direct Air Capture in Industrial Cooling Towers Mediated by Electrochemical CO2Release”的研究论文,提出并验证了利用工业冷却塔作为空气接触器,结合电化学解吸技术,实现空气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与释放这一新概念。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奥川为论文第一作者,胡新明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团队在《自然 - 化学生物学》发表 “活” 塑料研究成果,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使特定微生物产降解酶,孢子嵌入塑料基质赋予其自我降解能力,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新思路,有望推动环保发展。
近日应用在湖北大型火电企业——国电长源汉川第一发电有限公司,解决了困扰燃煤电厂三氧化硫排放污染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脱硫废水零排放。
该技术通过智能云平台、智能控制器 对雾炮机、云雾机、洗车台、抑尘车等多种粉尘治理装备进行智能化控制;由此构建监测反馈、控制执行的伺服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实时反馈、控制与调整,实现无组织.排放精准化治理。
北科院资环所在该方面取得新进展,可提高超滤膜在水处理中的分离效率和抗污染能力,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水处理成本。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取得新突破,为水处理等领域提供了更高效、环保的氧化剂生产途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葛源研究组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丧失限制了土壤缓冲气候变化的能力,相关成果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
轮胎颗粒作为微塑料已经成为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物,一旦进入水体中会浸出多种污染物,如何从这些污染物中筛查出主要毒性物质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
近日,我国建材行业首次集中发布了近年来具有颠覆性、突破性、原创性成果的最新科技。
12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此所科研团队成功合成一种新型沸石分子筛——ZM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