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带来好消息。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新疆首个综合能源站,并于近期再度斩获8000万元新订单,标志着我国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线路上实现了全链条自主研发,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并获得市场认可。
一项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技术在新疆取得重大突破,宛如给冬日设施农业穿上“保暖铠甲”,哪怕室外气温低至-25℃,温室里的番茄、辣椒等农作物也能正常越冬。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在乌鲁木齐、喀什地区等地多点“开花”,落地应用,成效显著。
具有协同催化活性位点的CuCoP多级结构用于析氢偶联葡萄糖酸合成
近日,新疆大学李建课题组在Fuel期刊发表了有关纤维素催化制低碳醇相关研究工作,论文题目为“Revealing the role of CuMgAlOx catalyst components in cellulose depolymerization and alcohol formation”,该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新疆大学李建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基于氧空位调控机制,成功开发出具有褐钇铌矿结构的稀土铌酸盐(RENbO4,RE为稀土元素)高熵热敏陶瓷材料
由中石油研究院主导研发的"超焓燃烧技术",在沙特阿拉伯油田完成工业化验证,获得国际能源署颁发的"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奖"。该技术通过催化剂耦合燃烧系统,实现油田伴生气零排放处理。
中国科研团队破解白色污染世界难题!微生物降解微塑料技术突破:细菌生物膜定向释放分解酶效率提升300%
近期,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对环境科技承担的2项建工重点科研项目课题《典型污染土壤修复后功能恢复技术研究》(编号:22YJKF-28)、《原位微生物强化修复药剂及装备》(编号:22YJKF-29)进行了结题验收
据资料显示,中国天楹旗下拥有上海智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天楹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两家机器人公司,专注于智能分选、无人清扫等核心领域,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
中国科研团队实现了高达10.36%的半电池太阳能制氢效率,并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产氢超过800小时,成功突破传统光电制氢装置在效率和可靠性上的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植物生物量中大量获取的纤维素可以转化为分子,用于制造一类新的可回收聚合物,以可持续地取代一些塑料。生物塑料大有可为!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项可持续性研究发现,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牛仔蓝染色新方法,或能降低生产蓝色牛仔布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论文作者指出,新方法或让蓝色牛仔染色对环境的影响最多降低92%,并能防止牛仔布厂工人对有害化学物质的暴露,而且成本只有适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