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先进材料团队凭借一项创新木塑复合共挤成型技术,成功将废弃木屑、秸秆及废塑料转化为高性能绿色建材,为绿色建筑与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陈利顶课题组在农田景观格局优化与土壤抗生素风险防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在甲醇重整制氢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研究成果以“Optimizing selectivity via steering dominant reaction mechanisms in 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ol for hydrogen produ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牟翠翠课题组基于冻土钻探、室内培养及对比分析发现,受排水影响的湖塘CH4释放温度敏感性降低了约56%,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和底物可利用性是排水湖塘CH4释放及温度敏感性变化的主控因素。该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热融湖塘排水减缓了CH4释放对升温的响应。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如何高效处理废弃物并转化为清洁能源成为科研界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北京林业大学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科研实力。
该系统结合厌氧消化、好氧硝化和缺氧反硝化过程,并通过ICGC载体增强厌氧消化和反硝化过程。通过厌氧消化提高黑水的生物降解性,在好氧-缺氧阶段利用黑水中的有机物和ICGC载体提供的无机电子供体,实现同步异养自养反硝化,而无需硝化液回流。
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污染与环境健康团队朱超副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祝贵兵课题组携手合作,在环境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可持续的环境硝酸盐选择性还原为铵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NAS》(2024, 121, e2408187121)上
药学院吴欣教授团队与悉尼科技大学Philip A. Gale教授﹑阿威罗大学Vítor Félix教授合作,成功开发了基于四脲大环(ClTU)的水中亚微米尺度离子对聚集体,展示了一种高效且简便的策略用于自来水中有毒阴离子的去除。相关成果以“Trapping Anions within Stacks of Tetra-Urea Macrocycles”为题,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
3月6日,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周道金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刘彬教授团队合作,揭示了耦合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海)水过程中制氢阴极存在的氧化与腐蚀等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原位构建多层钝化结构以抵抗停车工况下阴极的氧渗透,为解决碱性电解槽和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耦合波动性能源的瓶颈难题提供了新方案。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具有褐钇铌矿结构的稀土铌酸盐高熵热敏陶瓷材料,成功突破了宽温域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为新型极端环境热敏陶瓷材料的设计合成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微尺度》上。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称作“未来之光”,它不仅能像传统硅电池一样发电,还能做成薄如纸张、可弯曲的形态,甚至能贴在衣服或窗户上使用。然而,器件不稳定性成为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首要挑战。
远达环保催化剂公司(以下简称“催化剂公司”)自主研发的40孔垃圾焚烧超低温脱硝催化剂,在河北石家庄绿燃新能源垃圾焚烧发电SCR脱硝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中实现首台工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