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协会
植树节前夕,天津师范大学学生科研团队"绿水"和"抗菌肽生物反应器"两项突破性成果,入围20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工程日全球大学生黑客马拉松挑战赛TOP15榜单,成为本届唯一入围中国高校。
哈工大全媒体(张又元 邵博/文 邵博/图)近日,我校环境学院任南琪院士团队陈川教授课题组在水生态元素循环及碳减排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一类在全球水生态环境中分布广泛的自脱毒适应性新型异养反硝化微生物,为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秸秆利用是一个挑战,中外科学家都在努力,本次项目获得了技术突破,对于打通产业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非均相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观点文章,题为:“Making CRISPR-Dx Technology Work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探讨了CRISPR检测技术在环境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4年底,北科院资环所和北京市污染源管理事务中心共同承担完成的“北京市畜禽养殖新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日前,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先进材料团队凭借一项创新木塑复合共挤成型技术,成功将废弃木屑、秸秆及废塑料转化为高性能绿色建材,为绿色建筑与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陈利顶课题组在农田景观格局优化与土壤抗生素风险防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在甲醇重整制氢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研究成果以“Optimizing selectivity via steering dominant reaction mechanisms in 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ol for hydrogen produ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牟翠翠课题组基于冻土钻探、室内培养及对比分析发现,受排水影响的湖塘CH4释放温度敏感性降低了约56%,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和底物可利用性是排水湖塘CH4释放及温度敏感性变化的主控因素。该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热融湖塘排水减缓了CH4释放对升温的响应。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如何高效处理废弃物并转化为清洁能源成为科研界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北京林业大学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科研实力。
该系统结合厌氧消化、好氧硝化和缺氧反硝化过程,并通过ICGC载体增强厌氧消化和反硝化过程。通过厌氧消化提高黑水的生物降解性,在好氧-缺氧阶段利用黑水中的有机物和ICGC载体提供的无机电子供体,实现同步异养自养反硝化,而无需硝化液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