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上海环境正式宣布,联合同济大学共同研发的“飞灰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以下简称“FAST工艺”)获得生态环境部复函支持,标志着这一国际首创、国际领先的飞灰处理技术正式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该工艺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全闭环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垃圾焚烧飞灰处理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
抗生素污染导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沿报告中将抗生素抗性基因列为六大新兴环境问题之首。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使用大国,畜禽养殖行业使用量占比约60%,残留约40~70%最终排放进入环境。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和《北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已将抗生素防控作为新污染物治理重点工作。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廖玉河研究员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报道了一种酸碱协同催化胺法碳捕集溶剂再生的新路径。该研究提出,固体ZrOxHy催化剂可显著提升胺溶液中二氧化碳(CO2)的脱附速率,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表现出2.5倍的CO2脱附增强效果。
汞是一种高毒性重金属,其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易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类健康。稻田是容易发生汞甲基化的重要场所,有传统观点认为,天然有机质(NOM)中的氧化还原活性基团(如酚羟基和醌基)在土壤汞的氧化还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
淡水污染物的普遍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共同构成了首屈一指的环境威胁。
2025年1月10日,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Water》刊发了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Floc management enables integrated anammox and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for sustainable ultra-efficient nutrient removal》,标志着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城市污水可持续处理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植树节前夕,天津师范大学学生科研团队"绿水"和"抗菌肽生物反应器"两项突破性成果,入围20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工程日全球大学生黑客马拉松挑战赛TOP15榜单,成为本届唯一入围中国高校。
哈工大全媒体(张又元 邵博/文 邵博/图)近日,我校环境学院任南琪院士团队陈川教授课题组在水生态元素循环及碳减排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一类在全球水生态环境中分布广泛的自脱毒适应性新型异养反硝化微生物,为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秸秆利用是一个挑战,中外科学家都在努力,本次项目获得了技术突破,对于打通产业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非均相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观点文章,题为:“Making CRISPR-Dx Technology Work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探讨了CRISPR检测技术在环境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4年底,北科院资环所和北京市污染源管理事务中心共同承担完成的“北京市畜禽养殖新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