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特聘教授林辉博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了有关多氟及全氟化合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全国重点实验室唐鸿志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戴俊彪团队合作,在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需钠弧菌工程菌株,能在高盐工业废水和高盐土壤中同时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该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人工合成了一种可以一次性降解5种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并在工业废水样本中验证了这种菌株对高盐废水中复合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能力。研究成果北京时间5月7日23时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
近日,资源环境学院环保高端装备与污染控制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常勇教授在环境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中科院一区,Nature Index 期刊,影响因子11.4)发表了题为“Enhanced phosphate removal and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by flow-electrode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FCDI): Role of [Fe(CN)6]3–/4– redox couple”的研究成果(DOI: 10.1016/j.watres.2025.123304)。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团队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Advance Decarbonizing Water Management”的综述论文,首次提出“分散式水系统(DWS)-源头分离-低碳技术”三位一体的城市水系统脱碳战略框架。
近期,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双碳技术研究所冯祥波教授团队在能源化学与环境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冯祥波教授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3篇以西京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开发高效水电解析氢催化剂是突破制氢成本瓶颈、加速氢能经济规模化落地的核心路径。异质界面工程可通过电荷重排优化中间体吸附能提升析氢(HER)性能,但三相体系中组分协同机制与“组分界面-性能”构效关系仍不明确,且异质结微观结构的电荷转移与物质传递协同优化策略亟待突破。
近日,在浙江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一项意义非凡的创新成果在浙江农林大学问世。由该校滕晓文、刘震宇等学生团队主导研发的“基于炭菌耦合与智能调控的污水资源化处理设备”,以其独特的“炭菌耦合生物治理 + 智能水质调控”双轮驱动体系,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为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汪磊教授课题组、孙红文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的联合研究进展。
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姜标研究员领衔的上海市科委重点扶持项目《天地一体城市无人机智慧绿色消防装备研制及应用》通过了专家组的综合绩效评价。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油气开发中心马望京等人与清华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了关于利用微波处理废旧塑料的最新研究成果。
4月10至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和2025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中交上航局与中新清城环境合作研发的渣土有害物质智能化快速检测系统和新能源无人控藻船成为全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