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生态环境部一项重要举措,有力提升了公众对环保设施的认识,强化了环保企业的责任意识,增进了利益方之间的信任,化解了一度十分突出的邻避矛盾。作为 487 家向社会开放的垃圾处理设施的优秀代表,瀚蓝(孝感)打破传统环境治理设施运行模式,将生态理念、景观设计、科普教育、社会沟通等要素融为一体,同时运用短视频、线上 VR 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公众体验、了解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案例值得借鉴。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深水云脑”底座,构建韧性数字排水管网、“智算中心+污水厂”联合运营示范工厂、污涝协同“一网统管”平台,再造绿色、集约、智慧的深圳河湾生态,实现城市污涝协同治理与智慧化管控。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抗生素原料药(中间体)为化学药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制药工业的基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与出口国,每年生产超过70种发酵类抗生素,然而制药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污染减排问题多年来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能源行业数据空间,打造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推动能源数据复用、融合、协同,打造“知算用”一体的碳数据服务体系,推动碳的全面洞察、精确核算、价值利用,赋能政府高效治理、行业提质增效、企业节能降碳。
浙江千源百荟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应用动力电池大循环数据推动制造与循环双链融合,打造智能化逆向物流可溯体系。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以ABB厦门工业中心为示范,融合多元能源数据,智能预测调控光伏与柔性负荷,并通过绿色金融创新,助力园区以轻资产模式构建能源管控系统,快速实现低碳转型。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奉贤区积极投身“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无废细胞”建设,评选出78家区级“无废细胞”,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企业审核评估与验收13家,推进奉贤区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与西部污水处理厂四期建设......截至2024年底,48项建设任务完成44项,30项工程项目竣工22项,60项建设指标提前达标率为83.3%。
该技术已在三峰环境下属重庆三峰百果园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六安三峰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等多个发电企业中转化和试点应用,应用项目实现了飞灰减量15%以上、处置成本降低约35%。按照重庆市飞灰产量560t/d计算,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约1.4亿元。同时,项目采用垃圾焚烧所发出的绿电,处理每吨飞灰碳减排量约为13.8kgCO2e,飞灰整体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5%,产生的副产盐和解毒灰渣可作为其他行业的原料进行循环利用,实现了飞灰处置降本及碳减排。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主动探索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节能降碳技改类项目,采用国内外成熟的工艺、技术、设计,满足集团生产用气需求,降低物耗能耗。
工程规模:每日处理园区高盐工业废水10000m3,年处理量180万m3,处理后水用于经筛选的耐盐碱植被灌溉
高温环境二恶英取样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医疗废物焚烧处理设施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设施等建设项目竣工环评验收和监督性检测过程中的二恶英类检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二恶英排放检测及其他适用场合。
海尔集团依托旗下的卡奥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一整套能碳管控解决方案,实现对园区能源使用、碳排放情况的全面管理的案例,该方案设计了空压站云控制系统,对空压机余热回收,通过对水泵房电机进行变频改造,降本约 120 万 / 年;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降低化石能源使用,年发电量超 1500 万度;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网络等技术,助力能源流、数据流、信息流、碳追溯流的“四流合一”,并通过对园区能源动力的产输配用全环节进行集中、直观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达 80% 以上,年二氧化碳的减排约 3.2 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 1.33 万亩 / 年。该方案技术科学合理,具有可推广性,堪称企业节能降碳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