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协会
工业化醋酸回收装置采用以“换热冷却+预处理+两级反渗透”为主的膜法工艺路线。来水通过换热器将温度从~45℃降至~18℃,以保证醋酸回收系统的回收效率。换热器的冷却介质是由冷冻水发生器供应的冷冻水,冷冻水进换热器温度为~7℃,出换热器温度为~12℃。经换热器降温的来水进入醋酸回收系统。待处理水先进入 RO 进水缓冲罐,出水经提升泵进入除杂过滤器和除油过滤器,分别去除水中杂质和 PX、醋酸甲酯等有机物;经过反渗透高压泵增压,进入一级反渗透系统。一级反渗透浓水被收集形成醋酸浓缩液返回装置处理,产水被收集至一级 RO 产水槽,然后再经过二级 RO 进水泵增压,进入二级 RO 系统。二级 RO 浓水回流至 RO1 进水缓冲罐,进行二次过滤,以提高系统水回收率和醋酸回收率。二级 RO 产水进入终端产水罐,经由终端产水泵输送至装置进行回用。
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或B标尾水,采用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向来水中投加一定浓度的粉末活性炭,进行充分混合,在CUF反应器膜池内逐步累积到30g/L~50g/L的高浓度炭浆,膜池内进行曝气使水与炭粉充分混合接触,粉末炭能有效吸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一步降低COD、色度,且截留微生物也易附着在粉末炭孔中形成生物活性炭,兼具有活性炭吸附和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联合功能,在好氧条件下发生硝化作用进一步降低氨氮浓度。炭水混合液通过浸没式超滤膜组件进行炭水分离,过滤后的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或继续深度处理,通过调整粉末活性炭的用量,出水COD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V类水标准要求。
高氨氮工业废水厌氧氨氧化高效脱氮与稳定运行关键技术,最高耐受进水NH4+-N浓度可达 5500mg/L,可解决厌氧氨氧化工艺菌源缺乏、活性差、污泥保藏、复壮和扩培困难以及稳定运行难等问题。
清华大学团队创新开发了多元胺-物理溶剂复合吸收剂与催化解吸材料体系,构建了低能耗、高稳定性的碳捕集工艺,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与污染物近零排放的协同增效,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项目获授权专利45项,发表论文20篇,制订相关标准8项,入选中环协重点实用技术名录,获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技术成果在江苏、安徽、山东等10余省市的医药、化工行业典型企业落地应用,比如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慧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废气处理规模累计超1000余万 Nm3/h,推动了我国CVOCs与新污染物协同治理的技术产业化。
在待修复管道清淤完成且经过检查确认管道内部情况符合螺旋缠绕施工条件后,测量复核管段最小断面尺寸,定制缠绕轨道。通过现有上游检查井将拆卸后的辊轮组、缠绕机头、缠绕轨道送至待修复管道,通过调整辊轮数量或垫片数量来组装与待修管道管径相适应的辊轮组。将带状型材端头从型材卷轴内部取出,以螺旋状从上游检查井送入管道内缠绕机组,液压站通过液压油管连接缠绕机组,液压马达为缠绕机组提供动力,缠绕机组在旋转行进的同时连续压制型材锁扣啮合形成内衬管直至到达下游检查井。螺旋缠绕施工完成后,内衬管两端与原有管道之间的缝隙采用早强速凝水泥等材料进行密封处理并在两端预留注浆孔及排气孔,根据管道预埋注浆孔的位置,布设注浆管路。注浆总量不应小于计算注浆量的95%,注浆完成后密封注浆孔,并对管道端头进行平整处理。注浆材料初凝采用CCTV进行检测,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
项目成果发表论文112篇,获专利授权37项。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源数据融合水环境监测预警与溯源关键技术及流域水环境精准化治理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在三峡库区等典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示范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2件,实用新型30件,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79篇,制定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35项。近三年累计销售额19.2亿元,利润4.6亿元,年减排非常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分别为2.5万吨、748万吨。相关政研报告获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为我国煤电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
户用玻璃钢化粪池+集水池+土壤型高负荷微生物滤床+达标出水。
基于纳米絮凝剂的污水处理厂原位扩能技术是在污水处理厂原有工艺基础上投加纳米絮凝剂,提高二沉池处理负荷,达到原位扩能目的,纳米絮凝剂加药点选在生化池出水至二沉池进水间的水渠(管道)两端或中间位置,选择水流湍急的地方进行加药,以促使纳米絮凝剂与泥水混合液能够混合更加均匀。
项目成果获得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形成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部分关键技术曾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等多个鼓励目录。
基于微纳层叠共挤出生产技术和特定配方高分子材料,生产轻质隔声材料/宽温域阻尼材料。轻质隔声材料利用发泡层和非发泡层的交替结构,获得良好的隔声性能;宽温域阻尼材料利用软硬橡胶基材料交替结构,获得良好的阻尼和减振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