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协会
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随机性强,是环境治理的难点热点领域。项目组在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多个项目资助下,针对感潮河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和系列创新成果,提出了基于田水联动的“田-沟-口-河”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实现工程化应用。
目前,高性能反渗透膜基材无纺布面临诸如纤维分散不均匀、无纺布基本性能不均一、不稳定,涂膜层固化后的反渗透膜纵向两边会向涂膜面卷曲、褶皱,如何在保持低通液阻力的同时,保证聚砜溶液涂覆在基材无纺布光面后,涂覆液不会渗漏至基材无纺布的反面等技术难题。
项目团队经过近十年的联合攻关,完成了稻麦两熟水氮磷协同利用、水生蔬菜氮磷协同全利用、农田退水氮磷生态消纳、AO涡轮泥膜耦合脱氮除磷、SBR-BCO双污泥反硝化除磷、侧流污泥发酵-A3O泥膜耦合脱氮除磷等技术体系的研发,解决了聚磷菌与硝化菌污泥龄不匹配、低水温环境出水总磷难以达标等难题,首创了污水利用配置模式、侧流污泥发酵-A3O泥膜耦合脱氮除磷技术。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40多篇,软件著作权10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指南1项;入选省级先进污水处理目录2项。
项目成果应用于陕西榆林袁大滩矿井水深度处理等18个矿井水项目,近三年新增销售额12.74亿元,利润3.92亿元、纳税0.82亿元。
项目团队经过十多年的研发,通过理论、技术和设备攻关,构建了生活垃圾渗滤液全量处理及节能降碳关键技术体系,渗滤液处理后水质优于GB/T19923表1中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标准,提升了系统稳定性,降低了运行成本。
项目率先在广州建成污泥厂内干化工艺系统21套,污泥干化能力达1344.15吨/天(含水率35%)。率先在广州建成地埋式污水厂9座,营运规模为181万吨/天。率先在国内建成组装式污水污泥处理系统77座,营运规模为110万吨/天,投资成本减少20%,用地节约2/3。
项目团队重点针对矿井水井下原位处理、高效除硬、零排放高通量预处理以及高效脱盐四个关键环节开展了关键技术及装备攻关,研发突破了超效磁盘分离井下原位除浊技术装备、磁混凝沉淀快速除硬技术装备、高通量超滤膜组建及井下集约式装备、高效能反渗透膜污染预测及清洗技术等,建立了“井下原位处理与回用”“井下/井上深度处理与回用”“高盐矿井水分质处理与零排放”的矿井水分质处理与回用技术体系,突破了矿井水原位快速处理难题,解决了高浊高盐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率低、成套技术装备缺乏、膜污染精准清洗难等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矿井水资源化利用与零排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本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中石化各分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及各类高难度难降解石油石化废水,已在全国32个省份实现应用,相关技术产品近3年累计销售达1.2亿元,出口3个国家和地区。
本项目立足于我国量大面广的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聚焦风险诊断、污染减量、风险管控三方面的技术瓶颈,系统开展了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精细识别—高效低碳修复—绿色长效管控”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
“高效折叠滤筒除尘增效技术”适用于电力、钢铁、有色、水泥、新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的粉尘浓度高、排放标准严格的环境除尘、集尘领域。本技术装备能够适应不同工艺流程,从小型工段到大型工业系统,均能实现高效除尘,满足超低排放要求。
针对当前钢铁行业环保管控效率低、智能化不足、多要素协同困难等问题,自2017年以来,项目团队开展了系统性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通过跨学科研究与技术集成,探究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钢铁行业智慧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关键技术及创新解决方案,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本技术适用于不同工况(负荷、温度、污染物浓度等)的焦炉烟道气、推焦/装煤地面站、干熄焦放散气等焦化全流程烟气,以及燃气炉、高炉热风炉、轧钢加热炉等中低硫烟气的相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