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待修复管道清淤完成且经过检查确认管道内部情况符合螺旋缠绕施工条件后,测量复核管段最小断面尺寸,定制缠绕轨道。通过现有上游检查井将拆卸后的辊轮组、缠绕机头、缠绕轨道送至待修复管道,通过调整辊轮数量或垫片数量来组装与待修管道管径相适应的辊轮组。将带状型材端头从型材卷轴内部取出,以螺旋状从上游检查井送入管道内缠绕机组,液压站通过液压油管连接缠绕机组,液压马达为缠绕机组提供动力,缠绕机组在旋转行进的同时连续压制型材锁扣啮合形成内衬管直至到达下游检查井。螺旋缠绕施工完成后,内衬管两端与原有管道之间的缝隙采用早强速凝水泥等材料进行密封处理并在两端预留注浆孔及排气孔,根据管道预埋注浆孔的位置,布设注浆管路。注浆总量不应小于计算注浆量的95%,注浆完成后密封注浆孔,并对管道端头进行平整处理。注浆材料初凝采用CCTV进行检测,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
项目成果发表论文112篇,获专利授权37项。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源数据融合水环境监测预警与溯源关键技术及流域水环境精准化治理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在三峡库区等典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示范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2件,实用新型30件,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79篇,制定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35项。近三年累计销售额19.2亿元,利润4.6亿元,年减排非常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分别为2.5万吨、748万吨。相关政研报告获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为我国煤电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
户用玻璃钢化粪池+集水池+土壤型高负荷微生物滤床+达标出水。
基于纳米絮凝剂的污水处理厂原位扩能技术是在污水处理厂原有工艺基础上投加纳米絮凝剂,提高二沉池处理负荷,达到原位扩能目的,纳米絮凝剂加药点选在生化池出水至二沉池进水间的水渠(管道)两端或中间位置,选择水流湍急的地方进行加药,以促使纳米絮凝剂与泥水混合液能够混合更加均匀。
项目成果获得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形成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部分关键技术曾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等多个鼓励目录。
基于微纳层叠共挤出生产技术和特定配方高分子材料,生产轻质隔声材料/宽温域阻尼材料。轻质隔声材料利用发泡层和非发泡层的交替结构,获得良好的隔声性能;宽温域阻尼材料利用软硬橡胶基材料交替结构,获得良好的阻尼和减振性能。
基于强化分离与功能界面的低碳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研究机构已开展60余项污水处理和水回用等工程应用,累计处理水量逾40亿吨,直接经济效益超3亿元,拉动产业投资约百亿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韩卫清称:“电化学技术兼具直接电子传递、多级活性物种介导的氧化与还原特性,是实现废水减污控毒最有效方法之一,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案。”
该技术可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工业废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再生水利用、河湖水系及环境敏感地区的水质改善等领域推广,通过低碳深度脱氮处理技术可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总氮降低至1.5mg/L以下。
熊猫广场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多维度实践,构建覆盖环境治理、资源循环、低碳运营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楼宇转型,曾获评“2024年度青浦区楼宇型特色产业园区——熊猫数字低碳园”“2024年度青浦区营商环境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炭素生产企业中混捏成型、焙烧等生产工序产生的含沥青烟废气经收集后作为助燃空气,在煅烧炉火道中实现高温燃烧净化,烟气经除尘脱硫脱硝后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