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统采用滤器单元和膜分离单元去除粗大颗粒、微生物甚至细菌;同时充入惰性气体—氮,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卸载压载水时,直接由压载泵排至舷外。
应用系统采用“一中心三平台一底板”架构,以动态协同交互数据中心为核心,建立移动APP端、网页WEB端、桌面GIS端和三维空间数字底板四大应用端,利用5G、eSIM、IOT技术打通软硬件互联的同时,实现数据的便携式高精度在线录入采集、专业高效的分析应用、数据可视化、排水设施二三维场景仿真化。
本成果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退役动力锂电池金属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攻克了退役动力锂电池金属回收效率低和再生产品杂质含量高、品质低等难题。
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可广泛适用于城市水系统综合运营管理、海绵城市监督及运营管理、黑臭水体治理、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与防控等领域。平台可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厂站、管网、河道等单一业态进行精细管理。对于多业态、多层级复杂场景的集团化管控,通过组织权限的灵活配置,即可实现业态数据隔离,也可实现大尺度、跨业态综合运营数据互通。实现集团级业态-区域-水系统的综合运营管理。
焚烧发电已占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72.6%,大量焚烧设施处理能力过剩和长期低负荷运行。同时,沼渣、污泥、矿化垃圾、餐厨等产量急剧增加,单独处理经济性差、二次污染严重,累积量已高达3亿-5亿吨。利用已有焚烧设施协同处理多源垃圾是行业大趋势,但传统焚烧工艺难以应对多源垃圾高湿、高盐、氮硫氯含量高等特性,亟须解决协同燃烧稳定性差、热效率低、氯腐蚀严重、污染物深度削减难的技术挑战。
SCR脱硝技术是燃煤锅炉NOx控制的主流技术,催化剂又是SCR脱硝技术的核心。催化剂性能直接决定脱硝系统的性能,复杂工况下催化剂活性下降快、使用寿命降低严重影响脱硝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同时失活/废催化剂不加以合理处置和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针对脱硝催化剂共性难题,本项目在国家、省部级等科技专项的滚动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硫酸钠浓度高的含盐废水先通过冷冻结晶法析出芒硝(Na2SO4·10H2O),冷冻结晶器的母液部分返回冷冻结晶系统,部分排入混盐结晶单元,保证Na2SO4结晶盐的产品纯度。芒硝经过离心分离后进入溶解器化料变成高温浆液,再进入FC强制循环蒸发结晶器中进行浓缩蒸发结晶,当结晶器中浆液的密度达到设定值时由采浆泵采出晶浆送至离心机,得到无水硫酸钠晶体心得到的盐晶送出界区,离心后的部分母液经母液泵返回冷冻结晶系统。工艺流程框图如下:
工业化醋酸回收装置采用以“换热冷却+预处理+两级反渗透”为主的膜法工艺路线。来水通过换热器将温度从~45℃降至~18℃,以保证醋酸回收系统的回收效率。换热器的冷却介质是由冷冻水发生器供应的冷冻水,冷冻水进换热器温度为~7℃,出换热器温度为~12℃。经换热器降温的来水进入醋酸回收系统。待处理水先进入 RO 进水缓冲罐,出水经提升泵进入除杂过滤器和除油过滤器,分别去除水中杂质和 PX、醋酸甲酯等有机物;经过反渗透高压泵增压,进入一级反渗透系统。一级反渗透浓水被收集形成醋酸浓缩液返回装置处理,产水被收集至一级 RO 产水槽,然后再经过二级 RO 进水泵增压,进入二级 RO 系统。二级 RO 浓水回流至 RO1 进水缓冲罐,进行二次过滤,以提高系统水回收率和醋酸回收率。二级 RO 产水进入终端产水罐,经由终端产水泵输送至装置进行回用。
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或B标尾水,采用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向来水中投加一定浓度的粉末活性炭,进行充分混合,在CUF反应器膜池内逐步累积到30g/L~50g/L的高浓度炭浆,膜池内进行曝气使水与炭粉充分混合接触,粉末炭能有效吸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一步降低COD、色度,且截留微生物也易附着在粉末炭孔中形成生物活性炭,兼具有活性炭吸附和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联合功能,在好氧条件下发生硝化作用进一步降低氨氮浓度。炭水混合液通过浸没式超滤膜组件进行炭水分离,过滤后的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或继续深度处理,通过调整粉末活性炭的用量,出水COD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V类水标准要求。
高氨氮工业废水厌氧氨氧化高效脱氮与稳定运行关键技术,最高耐受进水NH4+-N浓度可达 5500mg/L,可解决厌氧氨氧化工艺菌源缺乏、活性差、污泥保藏、复壮和扩培困难以及稳定运行难等问题。
清华大学团队创新开发了多元胺-物理溶剂复合吸收剂与催化解吸材料体系,构建了低能耗、高稳定性的碳捕集工艺,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与污染物近零排放的协同增效,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项目获授权专利45项,发表论文20篇,制订相关标准8项,入选中环协重点实用技术名录,获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技术成果在江苏、安徽、山东等10余省市的医药、化工行业典型企业落地应用,比如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海慈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慧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废气处理规模累计超1000余万 Nm3/h,推动了我国CVOCs与新污染物协同治理的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