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协会
该技术适用于生活垃圾资源化循环再生利用领域,主要针对快递、外卖包装等混杂的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通过先进智能分选技术,实现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从“烧”到“用”零的突破;解决传统人工分选辨识困难、低效、难产业化及照搬国外装备技术不适用、走不通,只能焚烧等问题,提供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规模化回收、分选与再生材料循环利用整体解决方案;技术适用于具备较好生活垃圾分类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该技术以腈纶纤维、棉纤维或聚丙烯纤维为基体材料,通过纤维结构中反应性基团与改性剂间的特殊化学反应,将含特定杂原子的官能团引入纤维骨架中,制备得到一系列具有离子交换、络合/螯合、吸附、催化等功能的纤维材料。将功能纤维制成针刺布,并以其为净化滤层,当废气透过滤层时,废气组分与功能纤维的官能团充分接触,快速去除污染物质。采用稀酸/稀碱溶液对吸附后的纤维滤层进行喷淋再生,实现纤维滤层的循环使用。
废气经充分混匀后,进入蓄热式催化氧化装置(RCO)。经蓄热体预热后经过催化剂床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大幅降低反应活化能,废气在较低温度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CO2、H2O、HCl等。反应产生的高温气体与低温蓄热体进行热量交换,升温后的蓄热体用于加热下一循环来气,降温后的气体经烟囱达标排放。 废气经充分混匀后,进入蓄热式催化氧化装置(RCO)。经蓄热体预热后经过催化剂床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大幅降低反应活化能,废气在较低温度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CO2、H2O、HCl等。反应产生的高温气体与低温蓄热体进行热量交换,升温后的蓄热体用于加热下一循环来气,降温后的气体经烟囱达标排放。
含氯VOCs废气首先经过预处理段,去除粉尘等杂质,浓度监测数值正常时,进入蓄热燃烧催化装置进行深度处理。含氯VOCs先进入燃烧室,在不低于850°C高温下被分解为CO2、H2O和HCl,燃烧室的高温气体进入蓄热急冷室将热量迅速传递给蓄热体,在此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可避免进入二噁英异相催化生成温区,形成二噁英次生污染物。随后,尾气进入催化室,低浓度二噁英在合适温区接触到高性能催化剂后被催化分解。催化后的尾气中含有高温盐酸雾,经过急冷和碱洗净化后通过排气筒排出。
该套工艺技术主要适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医药化工行业、化学品制造行业,用于这些行业车间反应釜、真空泵、精馏塔、储罐、危废库、实验室等各个场所产生的VOCs废气的治理,尤其适合于含氮有机化合物废气的治理,单套设备可以处理风量在100000Nm3/h以内,浓度8000mg/Nm3以下VOCs废气的治理。
适用范围广,可回收处理沸点在30~250℃的有机物与惰性气体的混合油气,适用于石化、煤化工、化工、医药、精细化工、码头、仓储等广泛领域的装载、罐区、工艺装置等排出油气的回收;
适用于钢铁、有色冶炼行业中的烧结机头、球团窑炉烟气多污染物(烟尘、SO2、NOX)超低排放和节能降碳协同控制,技术应用的工况烟气条件是烟气温度<240℃,烟气压力-20000~5000Pa,应用规模为20万m3/h~400万m3/h,系统可处理的入口烟气颗粒物浓度≤20g/Nm3、SO2浓度≤3000mg/Nm3、NOX浓度≤500mg/Nm3。
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取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和软件著作权16项,获得“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生态环境科技创投大赛最受投资人青睐奖,通过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入选安徽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安徽省新产品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生态环境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
在光伏运维清洗的过程中,传统的人工清洗及机器人清洗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日益庞大的光伏运维清洗的市场环境。几何智慧创新性地提出了在运维清洗过程中使用自清洁材料 替代传统清洗方式,不仅能够持续提高电站发电量,还具有经济性高、无安全风险、无污染问题等优点,同时能避免人工清洗与机器人清洗时对光伏组件玻璃表面产生机械磨损影响发电量的问题。
项目成果推动监测设备和溯源模型的国产化、智能化发展,获得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31项,发表SCI论文4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篇,形成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项,省级标准2项。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大气治理攻关专项以及京津冀地区大气重污染治理工作,源解析成果作为攻关项目的重要结论之一上报国务院,通过第10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团队多次为APEC、G20等重大活动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成功应用于天津、太原、晋中等50多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工作。研究成果在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项目成果创造经济效益总计超1亿元。成果显著提高我国大气污染源解析工作的科技和业务化水平,为我国大气污染源精准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项目已推广应用至全国20多个省市的40多个项目中,应用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流域中,通过一体化水质多参数、原位实时感知、污染预警和溯源分析,显著提高了我国水环境智慧监管技术水平,为我国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精准决策支撑。
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8篇,编写团体标准2项;成果获得2024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和2024年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并入选水利部《2022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在房山区官庄村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项目、青岛海湾化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预防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等重大工程中应用,三年间在全国十余个省份三十多个城市累计销售与推广应用48台套,销售额6200余万元,利润额1400余万元,显著提高了我国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水平,为我国长期精准监测地下水水质状况、快速应对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提升地下水污染长期风险管控能力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