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疆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


从“1949”到“2024”,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联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75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75年。这是勤劳奋进的天山儿女锐意进取、奋勇拼搏、不断谱写新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7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疆视察,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为新疆擘画发展蓝图。牢记殷殷嘱托,锚定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新疆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天山南北生机勃勃,尽展新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新疆,国民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363家近代工业企业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私人作坊,技术水平极低,职工人数不足千人,工业产值不足亿元,仅能生产少量的原煤、焦炭、砖、皮革、粮油等产品。


岁月的脚步走过75个年头,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新疆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9.07亿元,1997年实现了千亿元的历史性突破,2010年突破5000亿元,2017年跨入万亿元。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25.91亿元,比1978年增长488.5倍


这是天山南北艰苦创业、变化变革、团结奋斗的坐标和见证。新疆牢牢把握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把自身发展融入西部大开发、国家向西开放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对发展的担当,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担当。波澜壮阔的75年,新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023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78元,是1978年319元的127.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48元,是1978年119元的150.8倍。


一、大力构建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解放初期,新疆产业结构单一,属于封闭的自给性农业和游牧业自然经济结构。1955年,农业产值在新疆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50%以上,是典型的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新时代十年,新疆凭借资源、区位、政策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由2012年的16.2∶44.9∶38.9调整为2021年的14.7∶37.4∶47.9


2022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亲临新疆,立足全国大局,明确指出新疆“特长”所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九大产业集群”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区11个千亿元级和南疆11个百亿元级重大工程拔节生长。


二、今日新疆,正深度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向世界敞开怀抱


20世纪50年代,新疆的贸易伙伴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少数几个国家,后逐步转向港澳地区、北美、西欧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中国新疆与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做起了生意。


新疆进出口贸易额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花了15年时间;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只用了一年时间。今年有望再上新台阶,突破4000亿元。新疆经济与全球经济水乳交融。



三、天山南北,新疆九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1.油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

新疆和平解放时,150多名职工,两口出油井,日产油2-3吨,这就是当时新疆石油工业的全部。

2023年,油气生产当量达6606万吨、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塔里木油田钻出了亚洲第一口万米直井,煤制天然气产能占全国45%,在哈密开建全球首个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煤田上造油田”正在逐步实现。今年新疆将培育壮大油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重点推进大型油气田建设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实现油气增储上产。


2.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

新疆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全疆产煤量仅17.98万吨,人均占有煤量41公斤,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煤矿。新疆基础工业薄弱,煤炭工业主要靠人拉肩扛。

“十四五”以来,新疆持续推动煤炭工业智能化改造和建设,先进产能快速释放,以现代科技赋能煤炭生产,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达到“减人、提效、增安”的效果,从2019年开始,新疆煤炭潜力开始快速释放,产能在五年时间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从2018年的1.9亿吨增长至2023年的4.57亿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

近些年,在立足资源优势、加大外送煤炭的同时,新疆以“煤”为基,积极探索勾勒煤化工发展新版图,初步构建了以准东、吐哈、伊犁等为主的煤化工产业发展集聚区和以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等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3.绿色矿业产业集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提交新发现矿产地228处,服务新疆矿业权出让,成交额约1074.2亿元。

新疆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推动和田火烧云千万吨级铅锌矿、大红柳滩百万吨级稀有金属矿等重点矿山投产见效,着力发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金属加工制造产业链,积极保障国家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安全。


4.粮油产业集群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粮食总产量为110万吨,仅占全国粮食总产的0.97%;1986年,新疆粮食总产量突破500万吨,2009年突破1000万吨;2023年,新疆粮食总产量达到2119万吨,增量占全国34.4%,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能力不断增强。

新疆围绕产业集群产业链建设,着力构建以小麦加工、玉米加工、植物油加工为主导的粮油加工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天山北坡、伊犁河谷、阿克苏—喀什地区等粮油加工产业集群,推进粮食加工逐步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特色产品转变。紧盯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产业链目标,做大一批“链主”和骨干龙头企业,做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

资料表明,2024年新疆农作物制种意向面积454.7万亩,产量超过140万吨,生产的杂交玉米种子95%外调全国玉米主产省区,在保障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同时,为其他省区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作出了贡献。


5.棉花和纺织产业集群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无霜期长,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利于棉花的种植。自改革开放后,新疆棉花生产呈现近乎直线的增长态势,棉花的种植面积连续27年、总产量连续31年保持在全国首位,成为全国优质棉主产区。近年来,新疆积极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次宜棉区和风险棉区逐步退出棉花生产,配之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批量作业的现代化农机装备、协同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提升棉花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生产由追求“量”向追求“质”转变。

2023年新疆棉花总产量511.2万吨,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50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比重达91.0%,连续两年超过90%。2023年新疆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棉花就地转化率33%。截至2023年底,全疆纺织服装企业数量3742家。


6.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

新疆聚焦推动特色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林果产业布局,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实现了果品质量和产量双提升、林果品质与效益双增长。2023年,新疆林果面积达2110万亩,约占全国林果面积的13.0%;果品产量达1378万吨,其中红枣、葡萄、杏、香梨、巴旦木、新梅种植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特色林果业已经成为大美新疆的一块靓丽名片,更在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

畜牧业是新疆的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畜牧养殖数量大幅提高,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不仅满足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所需,更是成为了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新疆推进优质畜(禽)产品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强化种业等相关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畜牧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末新疆主要牲畜猪牛羊年存栏5842.29万头,其中生猪502.30万头、牛815.63万头,羊4524.36万只,较1949年的生猪3.75万头、牛139.66万头、羊765.11万只,分别增长了132.9倍、4.8倍和4.9倍,年均增速6.8%、2.4%、2.4%。产量上,1949年新疆肉类总产量为24.20万吨,2023年新疆肉类总产量达222.62万吨,增长了8.2倍。


8.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新疆加快推进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内的“九大产业集群”建设,在硅基、铝基、铜基、钛基、碳基等新材料研发生产、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成果,越来越多高性能的新材料成果面世,推动产业发展。2024年上半年,自治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6.9个百分点,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1408万千瓦(风电428万千瓦,光伏980万千瓦),同比增长103%;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10%,位居全国第一。  


9.文旅产业集群

8月29日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提出将文旅产业纳入产业集群序列,把原有的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扩展为“九大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业在新疆的产业发展布局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疆将在更高层面、以更大力度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与此同时,新疆推出了一批“文旅+”多业态深度融合项目,丰富旅游消费新方式,助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元宇宙+旅游”、体育+旅游”、“演艺+旅游”等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2.65亿人次、旅游收入2967亿元,分别增长117%、227%。在今年发布的《自治区加快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提出到2026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00亿元,年均增速均达到10%以上,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5%以上,推动新疆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转变。

今日新疆,正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四维治水”,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竞逐新质生产力赛道;“放管服”改革步步深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轮又一轮改革为国家“探路”,为全国发展大局担当。

忆往昔,七十五载披荆斩棘;向未来,天山上下同心。新疆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