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多路径工业固废基生态固碳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示范
项目编号:HJJS-2024-2-17
获奖等级:二等奖
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致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朱书景,周念来,刘真贞,余江,张国志,周驰,李柏林,李灿华,朱遵群,谭林,李晔,陈文峰,苏琦,王利林
项目简介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固废来源广泛、产量巨大,其安全处置直接关系我省生态环境安全。当前工业城市无废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面临两方面难题:(1)大宗固废近域治理关键技术与发展空间受限;(2)典型环境沉积物生态治理效率低下。因而,亟须开发基于工业固废资源利用的典型环境沉积物原位生态治理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及成果水平:多源工业固体废物包括钢渣、矿渣、磷石膏等,主要成分是具有潜在水化胶凝活性的钙镁硅铝基矿物。这些固体废物在资源化时须克服原料来源分布广、组分波动大、惰性成分含量高、材料相态伴生复杂、激发活化难度大等多重困难。为此,本技术基于“资源循环与污染治理”的双效协同原理,在关键材料设计配伍-典型场景应用实践-技术凝练行业示范三个层面上,突破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减碳协同实施的瓶颈,形成工业固废基生态固碳系统的关键技术理论体系并进行了典型场景示范应用。
主要发明点包括:
1.多源工业固废固碳基元材料的配伍设计与加工工艺创新。基于近场动力学理论,利用机械力与化学改性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复杂相、多品类的环境材料的均化处理、配伍调控与功效协同的新设计理念,发明了基于多源工业固废(钢渣、矿渣、磷石膏等)用于构建生态固碳系统的基元材料设计方法及其加工工艺;
2.典型生态固碳系统的构建及其碳汇路径刻画。针对环境沉积物污染治理与湿地碳汇的过程孪生属性,统筹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协同原则,提出了高液相(水下密闭)、高含水(土水互浸)、高碳量(气固交融)三种典型的生态固碳系统原型并开展应用示范,构建了典型环境沉积物生态学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并初步刻画其碳汇路径,为我国碳中和战略,提供“陆生、水下、工程”等三种可实施的技术路径。
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1项,编制了《河湖生态清淤工程技术规程》DB13/T5606-2022等国家和省级工法、省市级技术规范、企业产品标准17项,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经过第三方机构组织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低碱度淤泥固结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内嵌式发酵仓技术示意图
富营养定向控释示意图
生态潜坝示意图
现场应用鸟瞰图
获奖感言
面对湖北千万吨级钢渣、磷石膏堆存之困与沉积物治理之难,我们创新提出“以废治废、固碳增汇”双效路径:基于近场动力学理论,以机械力-化学协同活化攻克固废组分波动大、惰性强的共性瓶颈,将钢渣、磷石膏转化为定向调控的“固碳基元材料”;进而构建“高液相-高含水-高碳量”三大生态固碳系统—在水下密闭环境中封存底泥重金属并提升碳汇强度3倍,在土水互浸界面优化磷石膏-矿渣复配材料促进生态循环,让工业伤疤蜕变为碳汇沃土。湖北实践已见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制定固废生态材料标准、量化三维碳汇模型,让更多的固废化作生态保护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