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识别和控制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编号:HJJS-2024-1-10
获奖等级:一等奖
完成单位: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尚土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完成人:曲常胜,历红波,杜延军,吕正勇,张红振,夏威夷,丁亮,邱成浩,董璟琦,冯亚松,蔡冰杰,王栋,聂溧,朱迟,丁明皓
项目简介
重污染在产企业、关停遗留地块、工业园区等典型工业场地和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威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场地再开发利用安全。加强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识别与管控十分必要和迫切。
本项目立足于我国量大面广的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聚焦风险诊断、污染减量、风险管控三方面的技术瓶颈,系统开展了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精细识别—高效低碳修复—绿色长效管控”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
(1)精细风险识别:研究形成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标准化测试方法4套,单批次时间压缩95%以上,建立起基于小鼠生物有效性体内测定及体外模拟测试的健康风险精细化评估技术,克服了基于总量的传统评估方法所造成的风险高估问题。
(2)高效经济修复:研发了基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环境友好型土壤重金属淋洗剂2类,揭示了微波场-电场多场耦合作用下的重金属淋洗去除规律,研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耦合强化淋洗成套装备2套,在实现重金属高效淋洗的同时降低了土壤修复成本。
(3)绿色长效管控:开发了基于微生物和全固废基材料的绿色低碳矿化管控功能材料3种,以及高效施工技术工艺2套,并实现对管控后土壤的功能性恢复和定向调控,形成多用途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研究阐明“矿化材料-土壤-重金属”微观耦合机制,实现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削减率最高超过98%,综合碳排放降低80%。
项目契合国家环境保护的现实技术和管理需求,通过技术方法开发、材料装备研制和工程应用,有效提升了我国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绿色低碳处置水平,共获得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发表ES&T等高水平论文25篇,制定行业标准等规范文件7项。项目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成功应用于苏、陇、粤等地的锌、镍、铜等重金属污染地块土壤调查评估和修复治理,节约污染治理资金投入超2亿元,盘活的废弃工业土地市值达20亿元,提升了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水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体内与体外测试方法及其标准化
高效经济淋洗装备与技术
绿色低碳矿化管控材料与技术
获奖感言
曲常胜 正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环保集团环境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团队以我国工业场地中检出率高、累积量多、风险隐患大的铅、镉、镍、锌等典型重金属为对象,在重金属污染控制、土壤环境保护、环境风险管控等领域开展跨学科“产-学-研-用”合作研究,由企业牵头、高校院所联合,以解决实际问题和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系统开发评估方法、研制材料装备、创新工法工艺与构建技术体系,旨在推动我国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发展,提升区域环境风险管控水平。我们将继续秉承长期主义发展理念,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环境修复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