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能源行业正处于“双碳”目标引领与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期。2025年国家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同时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这为煤炭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新疆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在全国煤炭开发版图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01 国内能源转型背景下的新疆煤炭产业新定位
2025年上半年,国内煤炭市场呈现“供强需弱”特征,这种形势下,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煤炭产业亟需向高质量、高效化、清洁化方向转型。
新疆敏锐把握这一趋势,锚定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全面加快推进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加快新疆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供应安全稳定、利用清洁高效、开发绿色智能的煤炭发展新格局”。这一战略定位不仅关注产能释放,更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从全国视角看,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具有示范引领意义。一方面,作为“疆煤外运”的主要源头,新疆2024年煤炭外运量突破1.4亿吨,在全国能源供应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新疆探索的“坑口转化”模式形成独特成本优势,使当地聚丙烯产品比东部同行每吨便宜300-500元,正在重塑全国化工产业布局。这种“规模化+清洁化”的发展路径,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资源型地区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在“双碳”目标下,新疆煤炭产业正经历从"黑色燃料"到"白色产品"的质变。通过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煤炭被转化为天然气、化肥、甲醇、烯烃、BDO(1,4-丁二醇)、乙二醇等几十种化学品和新材料,实现资源价值的倍数提升。这种转变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更从根本上改变了煤炭的能源属性,使其从传统燃料转型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02 新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已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构建起从煤炭开采到高端化工产品的全产业链体系。
2024年新疆原煤产量达5.41亿吨,同比增长17.5%,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主要产煤省区首位,其中超过1亿吨煤炭通过清洁转化技术实现价值提升。
疆煤外运层面
新疆煤炭外运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补充。新疆煤炭向外运输的铁路专线呈现“一主两翼”格局。“一主”为兰新铁路,已改为货运专线负责疆煤外运;“两翼”包括“北翼”和“南翼”,“北翼”是环天山北坡临哈线及向西延伸线(临河线 - 哈密 - 将军庙线),“南翼”为格库线。在“一主两翼”相关铁路项目中,有哈密南环线、哈密 - 将军庙、哈密 - 内蒙古额济纳旗策克、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哈密 - 罗布泊铁路等线路参与疆煤运输。公路运输在疆煤外运中起补充作用。
疆电外送层面
新疆电网目前已形成“内供五环网、外送四通道”主网架格局,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全球最高电压等级)与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如空中动脉,构成横跨东西的“电力高速”,让“疆电”畅达万里。
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疆送端站——巴里坤换流站航拍图。
2020年起,新疆外送电量连续5年突破千亿千瓦时,覆盖20余个省(区、市)。其中,2024年外送绿电占比达30%以上。新疆新型储能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部地区第一。
煤制气及现代煤化工层面
得益于近年来集中投产的化工项目的支撑,新疆煤化工潜在需求弹性大。近年来,新疆正以“煤”为基,加快构建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产业链,煤炭煤化工产业集群得到快速发展。如中石化准东煤制烯烃项目,采用“水煤浆气化+甲醇制烯烃”技术,配套10万吨光伏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煤化工与绿氢深度耦合;国家能源集团哈密基地则以全球首个二代技术直接液化煤制油推动清洁生产。
新疆煤化工产业凭借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下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甲醇、烯烃、芳烃等原料。同时,新能源耦合与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动化工品市场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未来,随着产业链整合深化与技术突破,新疆煤化工将巩固其在化工品市场的核心地位,助力市场升级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03 新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的独特优势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新疆煤炭资源总量约2.19万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6%,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淖毛湖、三塘湖、准东等多个百亿吨级煤田的探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截至2024年底,新疆共有生产建设煤矿115处。其中,井工煤矿84处,产能规模占29%,露天煤矿31处,产能规模占71%。
具备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条件
新疆初步形成了准东、伊犁、吐哈、库拜、和克五大煤化工基地,以及乌鲁木齐甘泉堡、石河子、巴州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相互协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准东煤炭煤化工基地重点发展煤、电、化、热产业集群;伊犁河谷重点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烯烃及下游精细化学品产业。
这种规模化、智能化开发模式,为下游煤化工产业提供了稳定、低成本的原料供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加快新疆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2025年全区煤炭产量达4亿吨以上。国家能源局对南疆2×66万千瓦煤电项目建设给予积极支持,指导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做好喀拉吐孜矿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支持喀什地区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石河子开发区煤电机组耦合新能源改造项目及碳素煅烧炉智能化更新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9亿元。这种从国家到地方的多层次政策支持,为产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
新依托山东能源集团国家级科研平台,新疆煤化工企业实现了关键环节绿色突破。在哈密某煤炭分质利用项目中,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热解技术,将单一煤炭转化为高热值清洁燃气、煤焦油和低碳排放半焦三种产品,即“一煤三吃”模式,大幅提升了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与经济价值。国家能源集团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总投资1700亿元,集煤炭开采、煤制油、煤化工、新能源建设、煤制新材料于一体,承载全球首个应用二代技术的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这些重大技术项目的落地实施,使新疆在煤炭清洁转化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04 结语
新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和能源技术创新加速,新疆有望打造成为全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示范标杆。通过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深化产业链整合、强化新能源耦合,新疆煤炭产业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全面转型,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未来,新疆不仅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更将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创新高地和产业转型的实践样板,为全球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