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秦斌:让江河湖库清淤淤泥“变废为宝”

“我一直关注着江河湖库治理问题。当前,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征程中,生态清淤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建议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完善疏浚行业产业结构,尽快研究江河湖库清淤淤泥资源化利用相关政策。”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交天津航道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秦斌告诉记者,他已围绕“加快江河湖库清淤淤泥资源化政策研究”形成了一份提案,带上2025年全国两会。

发挥专长 建言献策

今年是秦斌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三个年头,经过不断地理论学习、深入调研和团队协作,他关注的问题越来越深入,形成的提案也越来越成熟。同时,作为一名水运工作者,他始终坚持发挥专业所长,从身边事入手,聚焦小切口,解决真问题。

2023年,秦斌聚焦数字航道标准不统一问题,建议及时开展数字航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快速推进相关产业布局;2024年,他提出《关于加快制定<永定河保护条例>的提案》,获得高度关注,京津冀三地人大已将其列为2025年度立法计划,正式启动立法工作。

“看到永定河的保护有了实质性的法律推进,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更加体会到履职工作的价值感和使命感。”谈及这一成果,秦斌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w700d1q75cms.jpg

深入调研 积累素材

近些年,秦斌带领团队开展河道疏浚、生态清淤,并埋头科研攻关,为不同河湖量身定制先进的装备。去年,他们设计建造出世界首艘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船“太湖之星”,为太湖清淤行动开足马力。

“太湖之星”是由三艘作业船串联一体的水上平台,宛如一名精准的“湖泊外科医生”,不仅疏浚效率是普通绞吸船的3倍,还可在水面完成淤泥脱水、固化和无害化处理,大大提升了淤泥处理效率。未来4年内,“太湖之星”肩负重任,要在近29平方公里湖区内完成约834万立方米底泥清淤,挖出的淤泥足以填满超4200个标准泳池。

秦斌告诉记者,太湖的清淤行动并非个例,在洞庭湖、滇池、官厅水库、于桥水库等国内众多江河湖库,同样的生态清淤场景正在火热上演。“我国每年清淤淤泥产生量超10亿立方米,且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等需求不断增加,清淤淤泥体量呈逐年增长态势。这些淤泥若处置不当,不仅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还会造成资源浪费,错失碳汇经济。”

带着让清淤淤泥“变废为宝”的课题,秦斌奔赴祖国的江河湖库开展调研:在太湖,他仔细查看“太湖之星”的运作细节;在于桥水库,他询问淤泥固化技术的应用难点;在官厅水库,他对清淤试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这些实地调研,为他后续的提案撰写积累了丰富素材,也让他更加明确了清淤淤泥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聚焦淤泥资源化 履职建言

秦斌指出,近年来,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积极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由于不同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的角度以及对该项工作理解的差异,在当前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的双重背景下,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清淤淤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适用范围认识模糊,不利于清淤疏浚工程顺利实施。

对此,秦斌建议,建立清淤淤泥进入农业用地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保障清淤淤泥资源化产物的安全性。积极推动清淤淤泥用于林草地、湖滨带湿地构建、农用地复耕、土地开发新增耕地建设等其他不同类型农用地相关标准研究,统筹解决淤泥出路,有利于解决大体量清淤淤泥消纳,满足清淤疏浚要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秦斌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太湖之星”2.0版已经完成研发,正在加紧建造,与之前相比,新版“太湖之星”最大的改变就是新增了一艘尾水处理一体平台船。这相当于把尾水处理也搬到了水上进行,尾水处理指标满足地表III类水,可以直排湖内,彻底实现了“淤泥不上岸、尾水不下船”。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未来的每一方淤泥都能找到属于它们的生态归宿。”秦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