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理念高标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

◆案例名称 ◆
 
苏州市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理念高标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
 
◆ 基本情况 ◆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之滨,全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比36.9%,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农村常住人口227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46385元。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以“水惠民生”为宗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共有952个行政村、12377个自然村、63.76万户农户,截至2023年末,苏州市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21724座,铺设管网19475.21公里,累计投入资金约108亿元,受益人口约60余万户,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率100%,自然村治理率98.6%。
 
◆ 治理思路 ◆
 
一是高位统筹,城乡一体推进。自2018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并高位统筹推进。对靠近城镇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自然村,优先纳管处理;对集聚程度较高的自然村,采用集中式处理;对居住较为分散的自然村,采用分散式处理。遵循资源化利用优先原则,根据村庄地理位置、人口集聚程度、排放要求等情况,因地制宜选择资源化利用模式。
 
二是聚焦重点,提升处理效能。苏州市是江苏省生态空间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最高的地级市(37.63%),有2100个自然村位于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内,农污治理设施出水需满足江苏地标DB32/3462-2020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氨氮≤5(8)mg/L,总氮≤20mg/L,总磷≤1mg/L),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重、标准高。苏州市将上述自然村列为重点治理对象,引进高效湿地处理技术以模拟自然方式处理污水,在确保尾水稳定达标的前提下,优先资源化综合利用并兼顾景观融合要求。
 
三是因地制宜,统筹示范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考虑区域特色和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将尾水用作周边公厕的冲洗用水或农田、林地的灌溉用水,废水变“肥水”,实现尾水资源化利用,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技术支撑,强化规范管理。结合苏州市治理特色,编制出台苏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及考核管理办法,推进农污治理责任化、规范化、标准化和长效化。强化农污治理工艺和设施比选,组织召开污水治理交流展示会,邀请专业技术团队指导选取不同工艺适合的资源化利用场景,使治理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 治理模式和技术◆
 
(一)融合生态敏感区自然景观的高标准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对位于生态敏感区内的自然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时需统筹考虑严格出水标准和自然景观融合要求,选用高效处理技术以模拟自然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
 
吴中区临湖镇北港村位于太湖一级保护区,毗邻太湖,出水须满足江苏地标DB32/3462-2020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北港村引进德国成熟的生态湿地净化技术,采用“调节池-垂直流湿地-生态塘”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设计规模30吨/天,服务农户56户。生活污水经调节池初步沉淀后提升至垂直流湿地,去除污水中COD、氮、磷等,出水进入生态塘进一步去除剩余磷,尾水可稳定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最终排入沟渠灌溉林木;污泥经干化后返田利用,无二次污染。
 
(二)基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分质收集原位资源化利用模式
 
农户分质收集处理及尾水原位资源化利用:农户污水的黑水、灰水分类收集后黑水排入黑水资源化处理罐,罐内投加高效生物球载体及生物菌种,将其转化为液态肥(富含氮、磷)便于取用。经隔油池处理后的厨房水、直排的盥洗水与黑水资源化处理罐的出水一起进入“无动力净化槽”,通过内置填料层,在生物膜的作用下去除大部分COD和SS,用于农作物灌溉。
 
公厕粪污处理及尾水原位资源化利用:公厕污水以黑水为主,黑水先进入收集池,在收集池投加生物球载体及生物菌种进行预处理,处理后进入化粪池并投加高效生物菌种用于深度处理,同时预留取用口便于农户取用,剩余出水与直排的盥洗水一起进入除臭装置,经除臭后用于附近景观喷灌。
 
常熟市董浜镇白鹅潭结合区域特色蔬菜产业,采用分质收集原位资源化利用模式处理生活污水。该设施实际处理规模6~8吨/天,涉及8户农户和2个公厕,应用低碳生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实现年减少污水外排量2000吨,年减少碳排放量150吨,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2023年,该农污低碳资源化利用项目在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银奖。
 
(三)统筹农业生产和便民生活的再生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针对周边有农业种植、灌溉等应用场景需求的自然村,采用“A/O+深度处理”工艺将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农业灌溉和公厕冲洗,实现尾水的资源化利用。
 
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韩墅在原A/O工艺基础上,利用周边闲置土地新建人工湿地,进一步强化污水处理效果,出水稳定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设计规模50吨/天,服务农户118户。结合“美丽菜园”建设,尾水免费用作菜园的灌溉用水,减少化肥使用量,有效提升了周边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常熟市董浜镇凌家巷采用“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设计规模5吨/天,服务农户12户。农户、公厕污水经化粪池、调节池、净化槽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湿地内填充高效脱氮除磷基质,经处理后出水进入无塔供水器用于冲厕、喷灌和便民冲洗。
 
◆ 运维管理机制 ◆
 
苏州市已建立县(市、区)政府主导、法人主体建设运维、部门监管、村民参与的污水治理机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明确投资主体,落实资金保障。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县(区)、镇两级共同承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各板块在依托属地国资企业建管基础上,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统筹推进农污治理。
 
二是坚持建管并重,统一运维管理。苏州市坚持建管统一,治理模式从多部门实施、多头建设、多方运维转变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监管”的“四统一”机制。印发《苏州市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管理细则(试行)》(苏市水务〔2023〕310号),委托当地水务集团或专业运维机构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日常运维养护,切实提升设施运维效能。
 
三是严格监督考核,鼓励公众参与。苏州市常态化落实“月指导、季督查、年考核”督导机制,根据《苏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评定细则(试行)》(苏市水务〔2023〕309号)文件要求,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管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县(市、区)主管部门对运维单位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投诉渠道,鼓励广大群众对设施不正常运行、停运、严重扰民等问题进行投诉举报。
 
四是借助信息平台,实现闭环监管。针对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分布广、布点多、数量大等特点,依托中科院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构建完善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制度。利用远程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将所有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及设备云上互联,实现从运维计划、运维执行、运维记录、运维监管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特色亮点 ◆
 
一是高效处理兼顾生态效益。对生态敏感区内的自然村,统筹考虑出水要求高和自然景观融合要求,选择成熟高效的湿地处理技术,以模拟自然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原有景观将人工湿地打造成开放式休闲场所,供周边村民休闲娱乐,达标排放的尾水可用于林地和菜园的灌溉用水,满足当地发展所需。
 
二是分类治理降低投资成本。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治理方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建设成本和运维费用。无动力氮磷资源化利用模式占地面积小,污水自流到化粪池后投加专用菌种,处理效果好,尾水可进行原位资源化利用,相比于传统分散式设施建设费用减少30~60%,运维费用减少70%以上。
 
三是智慧监管提升管理效能。采用线上、线下监管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督查、通报、整改”的工作机制。通过管理系统和智能电表实时掌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在平台上以整改单形式下发运维单位,督促限期整改回复,并进行现场确认,形成闭环管理,切实提升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