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 产研深度合作,推进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协同增效

为借鉴和推广先进经验,加速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对理事会成员单位产出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案例进行了总结凝练,形成了《2024年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案例集》,现予发布,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和交流使用。


产研深度合作,推进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协同增效

案例来源

生态环境部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中南大学)

应用场景

工业副产废盐资源化处理与利用

案例简介

我国工业副产废盐年产量约240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12.4%,这些废盐用途少、经济效益低,长期在工厂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会随着雨水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目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已将“工业副产废盐资源化处理”列入鼓励类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行业。

中金岭南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铅锌生产为主业的国资控股上市公司,位列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其下属韶关冶炼厂是一家大型铅锌冶炼厂,排放的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硫酸钠杂盐,其中硫酸钠约占80%、氯化钠约占15%,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治理难题。2020年8月,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韶关冶炼厂开展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推动解决工业副产废盐堆存及资源化利用问题。

针对韶关冶炼厂的杂盐性质,中心研究确定了杂盐碳化还原反应后溶解提纯工艺路线,开展了中试装备化研制,发明了连续高温熔融还原炉和浓缩提纯切片设备,通过设备集成和工艺链接、优化,形成了一种连续熔融还原硫酸钠废盐的新技术及一步制粒新方法,并在韶关冶炼厂实施了100kg/d的硫酸钠废盐资源化扩试试验,实现了日生产硫化钠70kg,硫酸钠还原率>90%,硫化钠含量>60%,符合国标产品质量要求。

QQ浏览器截图20250424132246.png

在此基础上,中心进一步提出了工业化连续生产工艺路线,建成了由连续混合给料系统、连续熔融还原炉系统以及连续真空离心制粉系统组成的5t/d的工业化装备,制备的硫化钠片状产品硫化钠含量稳定>60%,直接成本合计约1680元/吨。近期,合作的双方正在推动建设5000t/年硫酸钠杂盐制备硫化钠产业线。

QQ浏览器截图20250424132322.png

该技术通过将无价值的硫酸钠转化为价值高的硫化钠,实现了钠、硫元素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达到清洁生产和零排放目的,实现了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中心已与相关环保企业开展合作,将在全国冶炼及化工等企业进行全面推广,预计年处理硫酸钠废盐可达10万吨,为企业创造效益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