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借鉴和推广先进经验,加速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对理事会成员单位产出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案例进行了总结凝练,形成了《2024年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案例集》,现予发布,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和交流使用。
案例来源
生态环境部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场景
抗生素原料资源化回收循环利用
案例简介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抗生素原料药(中间体)为化学药品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制药工业的基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与出口国,每年生产超过70种发酵类抗生素,然而制药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污染减排问题多年来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主要由苯乙酸制成,有钾盐和钠盐,简称青霉素工业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生素基本原料,可通过合成中间体6-APA,7-ADCA,GCLE等母核制造出许多当今世界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产品,如阿莫西林、头孢氨苄、舒巴坦等。
生态环境部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技术中心)针对发酵工业生产废水排放导致区域流域水体污染等问题,研发了发酵工业废水中苯乙酸母液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将青霉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苯乙酸母液用活性炭脱去部分杂质后,经过两级超滤,再将超滤透析液用薄膜蒸发器进行浓缩,浓缩液直接用于青霉素发酵苯乙酸补料系统,实现了苯乙酸母液资源化循环利用。
工程技术中心选择伊犁川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对该技术的实施,将青霉素废水中的苯乙酸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回收量达到10.7吨/天,年节约苯乙酸原料采购费用近1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该技术的实施,一方面实现了对废水中的苯乙酸资源化循环利用,降低了青霉素工业化生产原材料消耗,达到源头减量;另一方面消减了生产废水中的废苯乙酸排放,改善了流域水环境质量,实现节水减排;技术成果对促进抗生素制药行业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及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