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双碳”战略实施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年。20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指引下,生态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已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生力军,在保障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铸就经济绿色发展新引擎
截至目前,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固废、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全国环保产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从业单位总数的90%以上,吸纳80%以上的就业人员,创造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对产业发展的营收贡献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与此同时,近年来产业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98家国资委管理的实业类央企中已有70余家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超过25个省份相继成立环保集团。A股上市环保公司数量由2012年的86家增长到目前的近230家,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活力。
二、产业能力显著提升,筑牢污染防治坚固防线
20年来,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核心支撑力量。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移动源尾气净化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国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80%以上钢铁产能将于今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水泥和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全面铺开,大型VOCs污染源治理工作基本完成。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水环境治理成果令人瞩目。膜技术、生态修复、智慧水务等技术加速推广应用,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接近9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处置能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60.0%,有效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土壤修复工作扎实推进,原位热脱附、生物修复等技术有效化解众多历史遗留污染难题,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切实保障。
环境监测仪器国产化取得重要进展,常规环境监测仪器均已实现自主生产,质谱仪等高性能监测仪器国产化进程开启。传统环境监测仪器与遥感、5G等新一代数字监测技术和AI技术融合发展,构建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体系。
三、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前行
近年来,生态环保产业逐步从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向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深度延伸,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
一方面,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借助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多种有效途径,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实现“环境成本”向“绿色资产”的转变。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430.3亿元,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通过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工艺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体系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累计完成9.3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点工程改造。
四、产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驱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而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20年来,我国环保技术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产业标准供给持续加大。2024年,我国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左右,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环境技术进步奖累计获奖项目共214项,近20年发布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近2500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累计发布数量突破3000项(含现行和废止),近20年新增标准数量占比超50%,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领域团体标准发布数量达1000余项。
五、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贡献全球环境治理中国方案
20年来,众多拥有专精特新技术和产品的生态环保企业走出国门,足迹遍布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多个大洲。垃圾焚烧发电、水务等领域骨干企成功业出海欧洲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在全球绿色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正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