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师北屯市总医院,一名护士为患者提供导医服务(资料图片)。十师北屯市积极与阿勒泰地区协商对接,推动兵地医疗资源互惠共享,目前双方已互认医疗机构29家、定点零售药店86家。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通讯员 冯韬 摄
哈密兵地融合大道一隅(资料图片)。哈密兵地融合大道是十三师新星市和哈密市共同建设的首条高等级公路,全长86.43公里,连接十三师新星市多个团场、哈密市各乡镇以及兵地工业园区。这条公路的建成投用,改善了兵地职工群众出行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摄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柳树渠村制种玉米基地,新疆创锦种业有限公司技术员(左一)为村民讲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资料图片)。近年来,四师可克达拉市积极推动兵地融合发展,将先进的制种玉米种植管理技术送到周边地方县乡,与地方携手做大做强玉米制种产业,带动地方群众增收致富。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摄
兵地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兵团发挥特殊作用、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途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这一顶层设计,为兵地打破行政壁垒、深化跨区域协同提供了行动指南。
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以全国两会为新的起点,兵地融合发展如何跨越基础设施“硬联通”阶段,实现制度协同、创新耦合、利益共享的“化学融合”?就此,本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产业协同发展:从“单打独斗”到“双向奔赴”
在阿克苏阿拉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阿阿高新区”),一师阿拉尔市与阿克苏地区共建的纺织产业园区内,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
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阿阿高新区阿拉尔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洪涛说:“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后,一大批投入产出大、经济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企业落地投产,实现了纺织服装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园区现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41家,形成纺纱262万锭、聚酯纤维30万吨、粘胶纤维34万吨的产能规模。目前,棉纺、聚酯、粘胶‘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纺织服装产业年产值超120亿元。”
一师阿拉尔市纺织服装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既是产业布局优化的成果,更是兵地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兵团积极融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将棉花和纺织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七大主导产业和21条产业链之中,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区域资源,兵地双方在产业链协同、技术共享、市场共拓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纺织产业从单一制造向全链条集群跃升。2024年,兵团纺织服装行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多个月份保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对此,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持续提升兵地融合发展制度化水平,坚持总体规划一体制定、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兵地重大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才能凝聚起强大合力,全面推进兵地双方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进一步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在增强兵地之间联系、打破区域壁垒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兵地双方在产业融合中错位式发展、互补式融合,双方携手向前,合作成果一个接一个。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九师片区、石玛兵地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天山南北,一座座新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新项目、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铺展开来,有力推动了兵地双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众木成林,聚沙成塔,合力才能成大势。要发挥出“1+1>2”效应,兵地双方就要在生产力布局、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找准融合切入点、同频共振契合点,不断开创融合发展良好局面。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从“各自为战”到“一张网全覆盖”
“兵地医保系统互通后,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周边3个地方村。”二师二十五团医院医生吴君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本布图镇再格森诺尔村的村民测量血压时告诉记者,“我们科室使用的这套兵地联合采购的移动医疗终端,能实时上传数据至兵团和地方共享的健康档案平台。”
这样的互联互通场景,在天山南北已经越来越多。在交通领域,六师五家渠市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共建“半小时通勤圈”,已建成4条城际公交线路,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在教育方面,石河子大学与玛纳斯县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享名师课程资源;电力系统中,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喀什地区共建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解决了两地群众用电电压不稳的问题。
融合发展,“融”乃要义,“合”为路径。兵团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优势,在医疗、教育、农业、文化等领域加强与地方交流交融,不断扩展“嵌”的载体和途径,有效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形成了兵地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兵团各级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打破区域壁垒,推动跨区域“硬联通”向“软协同”升级。
从天山北坡到帕米尔高原,从阿尔泰山到塔里木盆地,在兵地双方共同推动下,重要交通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规划有序衔接,一个个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一处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大大提高了兵地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是兵地融合发展的‘血管’。”兵团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强调,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2025年,兵团将继续加大5G基站共建、物流枢纽共联等项目建设力度,稳步推进S682线喀瓦克乡—和田产业园—和田市火车站公路等29个交通项目建设。
从“各管一段”到“一张网”共建,兵地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正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疆样本。
生态环境共治:从“分界治理”到“全域守护”
2024年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成功合龙,标志着兵地干部职工群众在“死亡之海”边缘筑起了一道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创造了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绿色奇迹。
为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十四师昆玉市与和田地区皮山县共建兵地联防联治示范项目,强化区域协同配合,在防沙治沙的同时,促进了就业增收。“今年,我们将不断创新完善防沙治沙模式,进一步加大实施林草资源保护修复力度,多措并举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十四师昆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蒋文燕说。
兵地双方深化协作,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为纽带,通过生态共治、产业共兴、制度共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推动荒漠化防治从单一治理向全域协同升级,为边疆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为建设完备的绿洲防护体系,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兵团力量。
坚持“兵地一盘棋”,统筹谋划实施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联防联治,共同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建立兵地协调机制,纵深推进兵地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动兵地区域环境改善。
……
如今,这样的协同治理已拓展至多个领域:在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环境整治中,围绕“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十二师与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建立健全监测数据共享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研判机制,2024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在伊犁河谷,四师可克达拉市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建立河长联合巡河机制,形成了伊犁州和四师、县市团、乡镇街道、村连兵地一体的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
“生态治理没有行政边界。”兵团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继续严格落实区域环境同防同治、联防联控要求,进一步提高联合执法成效,加大齐抓共管、同防同治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不断提升区域环境监管水平,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